Tokenomics,看它背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利益集中、空投装饰”的倾向。
⸻
🧠 一图胜千言:Token 分配总览(HUMA)
分配项 比例 实际控制者 备注
空投 5% 社区/用户 初始流通部分,营造公平感
LP+生态激励 31% 项目方控制(释放可调控) 通常用于拉盘/市值管理
CEX上所+营销 7% 项目方 通常提前与做市方协作
做市及链上流动性 4% 项目方 辅助市值管理与上线
投资者 20.6% VC(与项目方关系紧密) 实际利益长期与团队绑定
团队与顾问 19.3% 项目方 核心利益方,锁仓解锁影响强烈
协议金库 11.1% 项目方(通常由多签控制) 宣称DAO治理,实际操控空间极大
合计 98% 项目方及其利益共同体 控盘结构极其集中
⸻
🔍 逐点解析:你看到的是项目控制权,而不是“社区公平分配”
1. 空投只有5%,是唯一“分散”的份额
• 空投通常被包装成“社区友好”的象征,但这类项目中的空投体量极小,只是营造叙事的装饰品。
• 实际初始流通也仅17.33%,空投占不到三分之一初始流通,很难成为市场博弈的主导力量。
2. 31%的“生态激励”听起来是共建,其实是项目掌控
• 生态激励是Web3中最容易被项目方掌控的分发方式,尤其“按季度递减释放”让项目方可以控盘拉市值。
• 通常用于内部引流、KOL激励或协议内部行为挖矿,不是真正的“开放”。
3. 投资者 + 团队就吃掉了近 40%(39.9%)
• 虽然设置了 12 个月锁仓 + 3 年线性释放,但在熊市中该部分长期对市场是潜在抛压。
• 更关键的是,这部分人通常拥有最大的治理权+信息权+协同行动能力。
4. 协议金库名义是DAO,实则是多签DAO
• DAO 在实践中极少由“社区主导”,特别是前期金库几乎全由创始团队掌控。
• 未来如果项目治理开启,团队/VC 仍可左右投票方向。
⸻
✅ 结论:“几乎都给了自己人”
你看到的是核心本质:空投很少、激励控制权高度集中、团队+VC 直接吃掉近半、DAO 是幌子、控制权实质未脱手。
这是一种典型的 “VC主导型项目Token架构”:
• 空投营造叙事,引流引关注;
• 激励套壳控盘,引导流动性和市场行为;
• 投资者/团队吃最多,享受未来上涨红利;
• 所谓“社区治理”,短期内几乎不存在。
⸻
💡 如果你想写分析推文/内容,可以这样开头:
“别被5%空投迷了眼,$HUMA的Token分配几乎全进了项目方自己兜里。我们来复盘这个‘看起来很DeFi,实则很VC’的代币经济学结构。”
或者:
“HUMA的Tokenomics暴露了典型的Web3利益结构:空投做装饰,控盘做激励,项目方握大权,DAO只是说说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