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恋爱被骗超2亿。受害人“大桃”,是一个在币圈混得还不错的老哥,搞投资、买法拉利、买豪车眼都不眨!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只“白兔”拱到倾家荡产。本瓜中的女主“白兔“,靠一张甜美自拍入局,用“家暴+强暴+抑郁+白富美+亿级人脉”的复合人设拿下他的信任,又借助所谓“合伙人Q姐”“律师徐律”“背景大哥”“神秘人小吉”等人轮番登场,编造出山西、山东、西安、南通、南京多地警情通案、资金冻结、税务稽查的连续剧剧本。
在这场所谓的“高端局”里,大桃转账次数超过60次,金额累计破2亿,甚至包括一次见面后,被对方以“还差一点解冻资金”为由,转走2200万。最离谱的是,当白兔陪他去报案时,成功骗过警察、律师、朋友和自己。直到警方调查后确认:白兔才是从头到尾的核心主犯。
本文所有内容为大桃自述和知情人提供,真伪大家自行判断,不代表本猴观点。
1️⃣ 事件时间线
2021年初:男主在群里结识“白兔”,自称做石油、茅台、免税车生意,身价过亿,朋友圈“资源通天”。
2021年中:白兔展开恋爱攻势,称曾遭家暴、强暴、有精神病,把男主塑造成“唯一寄托”,两人确立网恋关系。
2022年中:白兔引入Q姐,邀男主投资石化项目,承诺月利10%,首笔转账1000万,拉开资金滚雪球序幕。
2022年末:白兔称因口罩项目被冻结账户,被卷入“山西专案”,Q姐徐律上场施压,称不转钱就坐牢,男主被迫打款800万。
2023年1月:首次见面在迪士尼,对方却是中年大妈,男主崩溃但被情绪操控“怕她自杀”,忍下继续恋爱。
2023年上半年:多轮“税务稽查+刑事通案”剧本轮番上演,男主转账总额破5000万。
2023年下半年:多地警察开始打电话给男主,白兔称“你说漏嘴了”,要打点山西+山东+西安公检法,男主又掏出3000万。
2024年5月:白兔自称被抓,要60万捞人,数小时后“放出来了”,继续要求转账。
2024年7月:受害人穷途末路卖车,终觉不对劲,发现白兔和Q姐疑似内讧后报警。
2024年9月:警方抓捕Q姐等四人,白兔陪同报案却未被控制,后警方确认白兔也是主犯之一,但其仍在运营抖音人设继续带货。
2️⃣人物关系
大桃:男瓜主。币圈投资人,资金充裕、出手阔绰,以为自己在谈一场迟来的爱情,实际上是被卷入一个剧本精密、角色齐全的杀猪局,自称被骗超 2 亿!
白兔:女瓜主,自称90后白富美,实为操盘者之一。同时扮演恋人、苦情受害人、受骗女企业家等角色,是核心诱饵和控场人。
Q姐:白兔的“商业合伙人”,负责对外演戏背书、提出新项目,协助制造恐慌气氛,是主要话术实施者。
小吉:团伙中隐藏角色,拥有“某国使馆人员”背景设定,出现频次不高但角色设定夸张,多用于最后阶段威慑。
丁某:假债主,扮演强势施压角色,靠威胁男主加快打款节奏。
徐律:假律师,编写虚假法律文件,制造“马上立案”错觉。
小乔:团伙中的唱红脸角色,负责安抚、拖延、制造转机。
杨某:警方锁定幕后实际操盘人,可能是白兔亲属或男友,控制资金流向和公司注册。
3️⃣ 争议焦点
资金流水与冻结记录:
受害者已向警方提供详细的银行流水,显示自202X年起向多账户转账累计金额逾百万元。部分账户户名涉及某科技有限公司和个人杨某等。警方依据报案及时冻结了其中一个关键账户,冻结金额约为几十万元人民币(据受害者转述)。这一冻结举措得到警方内部人士确认,属于常规止损流程。由于案件未判决,具体冻结金额和账户信息未公开。但结合其他案件经验,警方披露同类骗局涉案总额已超10亿元 (这是包含多起案件的统计),可见本案涉案金额之巨大。争议:有网友质疑受害者为何一再汇巨款不报警,受害者解释称诈骗团伙不断制造假象、恐吓其“不准报警,否则更惨”,直至走投无路才醒悟报警。
聊天记录与语音:
受害者保存了与“白兔”及同伙的微信聊天记录数百页,其中甜蜜聊天、借款请求、威胁恐吓等过程清晰可见。一段语音记录中,“丁未”自称“背景通天”,恶狠狠警告受害者赶紧筹钱。这些记录已提交给警方作为证据。部分节选内容经受害者同意后对媒体展示:如一条微信中白兔哭诉“要不是爱你,我早崩溃了,你真的忍心看我被丁哥弄死吗? ”以及丁未发来的语音“XX(受害者名),你不要不识抬举,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争议:有人认为这些对话可能是演戏痕迹明显,但在当事人处于恋爱脑状态时很难辨别。专家指出,情感操控下受害者判断力会下降,应提高识别此类关键词(如反复提钱又不肯视频见面的,就要警惕)。
身份文件与合同:
诈骗团伙曾向受害者出示过所谓投资合同、借条等文件,甚至包含白兔与“合伙人”签署的协议,上面有白兔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事后证明身份证号为伪造或冒用他人)。还有“徐律”发送的律师函截图,看似盖有某律师事务所章。经事后核查,这家律师所不存在,公章也是拼凑图片伪造。证据:受害者提供的合同上有工商注册号,经查询并无对应合法登记公司,疑为编造。公安经侦部门表示,这些虚假合同往往有明显漏洞,比如无备案可查、用词外行,在公安立案后很快被鉴定为伪证。
争议:受害者为何不早点核实合同真伪?她回应称当时完全被对白兔的感情冲昏头脑,再加上Q姐等人在旁“作证”合同可靠,使其放松了应有的审慎。
其他受害者证词:
目前至少有两名其他受害者在网上匿名分享了自己的被骗经历,情节与本案高度相似:均有一个自称某高官之女或富二代的女子谈恋爱,后出现“长辈”或“哥哥”角色逼债。她们还提供了一些对白兔容貌特征的描述,彼此吻合度高(据称白兔本人有一颗明显的泪痣)。这些证词在网友中引起讨论。警方尚未正式确认是否属于同一诈骗团伙,但模式如出一辙,不排除是同一批犯罪分子所为 。
争议:网络证词需警惕真实性,但多名自述相互印证增加了可信度。一些网友呼吁将线索提供给公安统一比对,以便串案侦查。
媒体报道与权威信息:
截至报告发稿,尚未检索到公安机关针对本案发布的权威通报,主流媒体也未有公开报道直接点名“白兔”“Q姐”等(可能出于办案需要保密)。
4️⃣ 事件还原
诈骗模式还原:本案属于典型的“情感诱骗+连环恐吓”复合型诈骗,具体套路如下:
(1)甜蜜期 – 情感操控:
骗子先通过社交平台接近受害者,通常在抖音、微博等发布养眼的照片或视频吸引目标 。建立联系后,骗子投入大量时间培养感情,每日嘘寒问暖,迅速与受害者确定恋爱关系 。这一阶段受害者沉浸在“浪漫爱情”中,心理防线全面放松。正如警方总结,骗子会按照受害者心目中理想对象去包装自己 。本案中,“白兔”扮演温柔专情又多灾多难的恋人形象,让受害者产生保护和付出欲望。
(2)挖坑期 – 设局骗财:
一旦情感绑定,骗子就编造各种理由让受害者“自愿”掏钱,比如治病、还债、投资等 。他们往往循序渐进,先用小恩小惠或小投资回报取得受害者信任,再诱导受害者不断加码投入。当受害者有所怀疑时,团伙中的其他成员(如Q姐、小吉)马上登场证明这些理由的“真实性”,通过合谋演戏让受害者打消疑虑。此案中,受害者前后多次转账累计金额巨大,却始终没见过所谓投资收益。一些环节如“白兔患白血病”“兄弟可以帮调动工作”等等,都是典型骗局桥段 。受害者因为深陷其中,错过了多个识破良机。
(3)翻脸期 – 连环恐吓:
当骗到一定金额后,或受害者资金耗尽表示拒付时,骗局从“温情”切换到“恐怖”。本案显示出连环恐吓的升级特点:先由“丁未”出面以暴力或社会关系威胁;再有“徐律”假借法律手段恐吓;甚至抛出“大洋”这样貌似背景强硬的人物施压,轮番上阵不留喘息空间。这种精神轰炸让受害者惊慌失措,生怕不从会有性命或名誉之忧,只得继续支付。这一阶段实际上就是在榨取最后的油水。对比历史案件,翟欣欣事件中加害人也是在结婚后不断以报警相威胁索要巨额财产,最终导致苏享茂绝望自杀 。可见情感欺诈一旦叠加恐吓,受害者心理防线极易崩溃,酿成悲剧。
(4)收尾期 – 人间蒸发:
诈骗团伙通常在觉得榨取无利可图或东窗事发时迅速收场。他们会集体失联:白兔消失拉黑,其他角色也不再出现。据受害者描述,当她报警后尝试联系白兔,发现对方所有社交账号都封闭沉默,显然已跑路。这与多数杀猪盘结局相同——骗子卷款走人,受害者才如梦初醒。值得一提的是,本案团伙疑似有境内成员,警方行动较快冻结了一部分资金,增加了挽回损失的可能性。然而,大部分钱款恐已被挥霍或转移境外。
5️⃣ 各方动态
大桃:
瓜主大姚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码,分别在抖音、视频号注册账号讲述事情原委,并且经过剪辑加工,目前点赞和传播量累计破千万。
白兔的抖音号:
据网友举报,“白兔”疑似使用抖音号*“兔**”继续发布短视频。虽然案件曝光后其没有直接回应,但视频内容仍以日常美妆、美食分享为主,试图与之前人设保持一致。一位网友发布视频点名道:“那些被骗的看过来,这是不是你们的微博女友王芯瑶,湖北鄂州人,在广州工作的那个?” 暗示白兔可能真实身份为王某瑶并活跃于抖音和微博。这条曝光视频获得大量转发,表明已有人开始在抖音上识别类似骗局。白兔本人则在案发后的一段时间内关闭了视频评论功能,疑似规避舆论质疑。
Q姐的动态:
Q姐疑似运营一个生活类抖音账号,售卖服饰和养生品。在受害者发声后,有人发现该账号曾上传过与白兔相同场景的短视频(如同一商场和餐厅),被怀疑是串通露出的破绽。一些截图在网络流传,显示Q姐账号下有人留言质问“是不是诈骗团伙”,但随后被删除。截止目前,Q姐未公开回应任何指控。账号仍更新家庭日常,装作与案件无关。
其他成员:
小吉、丁未等人在公开社交媒体上痕迹很少。他们可能使用虚假身份专用于作案,很少以真实账号活动于公开平台。例如“丁未”与“徐律”可能只是微信或电话中存在的人物,抖音上并无对应账号。有传闻称小吉曾活跃于微博二次元圈子,但因涉嫌传播不雅内容被封号 ——需要注意这可能混淆了本案小吉与网络上一位名为“爆机少女喵小吉”的网红(后者因非法牟利COS写真被判刑)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两者为同一人。本案小吉等人在案发后大多销声匿迹,以免被网络人肉。
6️⃣ 金猴观点
这场局,从感情起步,从信任渗透,最后却是一个精细到让人无法喘息的骗局。白兔的演技很满,Q姐的节奏很稳,团伙里的人各司其职、角色清晰,像是训练过一样。一个人被骗可能是运气不好,能把人骗到倾家荡产,那是整个叙事结构已经进化到了工业级别。
但真正让这件事变复杂的,不是诈骗本身,而是讲故事的人也开始精于讲故事。
大桃作为受害者站出来,这是好事。再往细了看,新开的抖音、视频号都在同步推内容,连系列编号都配齐了。这背后要说没有人协助运作,未免太低估流量嗅觉。
当然,受害者有权讲自己的故事。但当一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讲述者、甚至可能是这场传播事件的内容主理人,那很多东西就不止是“被害”那么简单了。
他在对抗一场骗局,也在制造另一个版本的真相。我们不评判动机,只记录这个事实:如今的互联网,连受害也可以被打包、包装、出售。谁在控制叙事,就可能控制注意力;谁能持续更新情绪,就可能继续引导流量。
在这场局里,骗子用的是剧本,大桃用的是剪辑。前者割韭菜,后者收眼球。你以为瓜吃完了,其实下一个剧本已经在推流测试。
金猴不下结论。只是提醒一句:
讲故事的人,也可能有自己的剧本。
关注 ,@加密金猴-蓝鸟会 加密金猴,后续更新更多Web3深度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