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悟到了一个顶级思维,瞬间杀死了我所有的精神内耗。

这个道理就是太用力的人是走不远的,庄子早在2,000多年之前就告诉了我们彻底解决自我攻击和精神内耗的办法,我们都学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普遍解读就是熟能生巧。

任何一项技能,只要你练的多了,就可以游刃有余,但是这种解读完全是主流文化的一厢情愿,也违背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真正想传授给我们的智慧是以无后入有间,而这六个字正是避免自我磨损的核心心法。故事里面普通的厨师一个月就必须得换一把刀,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操刀时横冲直撞,只想用蛮力砍断骨头,于是刀很快就崩坏了,而老师傅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已经有经验了,学会了初步的自我保存,但是因为长期切金割肉,最终刀刃也还是会打卷。

其实这个故事里面的牛和刀都是庄子的隐喻,那头戴处理的牛指代的是外部世界,而那把刀就是我们横冲直撞的,我们所有的精神内耗几乎都是源于传统教育灌输的思维,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我们惯性的思维就是现实与理想的所有落差。

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还不够自律,于是逼迫自己通宵刷题,熬夜加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自我牺牲和委曲求全。

可是正如故事里的刀是会断的,人也是会支撑不住的。

现实往往没有那么多天道酬勤的励志故事,更常见的情况是,还没等奇迹出现,我们的精神就先一步溃败了。宰牛的厨师可以重新换一把新刀,但是我们的自我只会在一次次的磨损中彻底失去行动的力量。

当刀出现在残破的缺口时,我们不应该责怪这把刀不够坚硬、不够锋利,而应该意识到是我们使用刀的方式出现了问题,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庄子借庖丁之口回答了我们,我的刀之所以能够用19年依然锋利如新,是因为我看见了牛筋肉骨之间的间隙,而这个间隙对于刀刃的宽度而言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我只是把刀放在了那个间隙里,这叫做以无厚入,有间自然就游刃有余了。

庖丁的顶级智慧在于他发现了那些肌肉骨节之间的间隙,而现实中这些缝隙就是一切事物本身自发的规律。庄子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智慧就是尊重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规律做事,避免磨损,才是城市的核心心法。

人只有在舒服的情况下,才能够长期稳定、高质量的保持某一行为,我们这一生中坚持最久的一件事就是呼吸,而做一件事最好的境界就是像呼吸一样自然,把事情纳入日常生活之中,不着力、不收力,顺其自然,心无旁骛,不问因,不问果,日拱一卒。如此则是必有成,记住八个字,顺水推舟,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