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制造业核心会在哪里?
【一、北美:美国的负熵再造体系】
美国目标:通过关税战、供应链重组、资本拉拢,建立“大美经济共荣圈”。
墨西哥北部:真正的高端制造承接地,供应链深度一体化,地缘位置无可取代。
印度:表面交投名状,实际主要承接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限于自身高熵结构,难以承担关键负熵角色。印度可能重演菲律宾当年受益短暂、最终失势的命运。
总结:美国是拿印度做政治面子,拿墨西哥做经济实利。
【二、长三角/珠三角/越三角:掏空日韩德国,强化中国产业链统治,越南的角色是次级负熵飞地】】
日韩德国:作为第一代制造业霸主,被结构性掏空是必然;
中国东部大工业区(长三角+珠三角):不仅防守,还在不断扩张(新能源、半导体设备、重工业装备);
工资逐步接近发达国家:但产业聚集规模、供应链密度、技术工人质量,形成了史上最大制造业负熵体。
未来态势:
工资上升不会导致制造业流失,反而形成“高工资+高负熵+超聚集效应”的新形态;
越三角:可以成为重要的次级制造区,承接部分轻工业、电子组装,但不能去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地位,
历史机遇不可复制(中国全国的人才和资金,香港,土地等),而且有规模限制:人口不足。
功能定位:重要的全球次级加工基地,但无法挑战长三角、珠三角核心。
总结: 越南是中国制造的延伸,而不是替代。
【三、中国制造核心区:未来的真实地位】
范围:长三角 + 珠三角 + 次级工业区(山东、安徽、湖南、福建等地)。
人口基数:5–6亿;
供应链深度:世界最强,链条完备,技术工人体系成熟。
如山东和福建有自己的出海口,而安徽、湖南、福建等地,通过大河大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紧密连接,“前店后厂”。
未来几十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超级熵体;
哪怕人工成本继续上涨,由于第一次全球如此大规模的负熵聚集,仍然能够稳住;
高端制造与低端制造并存,技术升级持续进行;
全球制造体系围绕这一带转动。
总结:
未来世界工业的心脏,不在美国,也不在欧洲,而在东亚,特别是中国东部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