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在盯 BTCFi 这个赛道,那你应该和我一样有个明显的感受:光靠情绪炒作的“热链”已经不吃香了,真正能留住资金的,只有那些能跑出真实资金效率的基础设施。而 Hemi 正是这种项目。它不像很多项目那样靠空投堆热度,而是用工程结构和真实交易量,让资金自己留下来。这也是我在市场上一眼能分辨出“短线热钱”和“中期趋势”的方式。
我最早接触 Hemi,是在它公布 hVM 的技术细节时。当时我就意识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比特币侧链”或者“另一个 BTC L2”。它干的是更底层的事——把 Solidity 合约直接嵌入 BTC 的状态体系,让合约能直接响应 BTC 的 UTXO 变化。这和传统通过桥来“同步状态”的方式完全不同,简直是两种时代的产物。
这种架构最大的价值在于:信息透明、可验证、可编程。对于做交易和策略的玩家来说,这意味着 BTC 这块资产第一次变得“像 ETH 一样好用”。
Hemi 的 PoP(Proof-of-Proof)共识机制和 hVM 执行层组合,使得 BTC 的终局性和 EVM 的组合性可以同时具备。这件事在过去几年几乎没有人真正跑通——要么安全但不灵活,要么灵活但不安全。而 Hemi 把这两者粘合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这条链一上线就吸引了基础设施、开发者和流动性资金同步入场的核心原因。
它的生态节奏其实很稳。
2024 年 7 月测试网
2025 年 3 月主网
2025 年 8 月末 $HEMI 代币上线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从底层技术验证、主网落地到交易所挂牌的全路径。更重要的是,它上线后并没有出现那种“暴涨暴跌 + 热钱撤离”的典型短命节奏,反而稳定走出了一条“量能先稳、现货慢涨”的曲线。你去看 DefiLlama 的数据就知道,Hemi 的 TVL、交易量、稳定币结构,全都不是虚的,而是真正有资金在里面跑。
我最喜欢看的是 satUSD 的结构。
稳定币市值约 5510 万美金,satUSD 占 89%。
DEX 现货 24h 成交 150 万美金左右。
永续合约 24h 成交 300–400 万美金,7 天接近 2700 万美金。
这种结构很说明问题:衍生品先起,现货跟进。第一波进来的资金不是散户,而是懂策略的流动性玩家。这跟我当年参与一些成熟 L2 的早期阶段一模一样。而这种结构,也恰恰是 BTCFi 叙事真正能够变成“资金现实”的关键路径。
Hemi 能跑出这条路径,靠的是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RPC、Indexing、桥接、SDK 这些开发者入口的搭建速度很快,这意味着应用端可以更快上线。越快形成生态闭环,越能吸引第二波资金入场。这比喊几百个 KOL 吹捧要实在太多。尤其是对于 BTCFi 这种高资产体量的赛道来说,用户和资金更看重的是“是否稳定、是否真实可用”。
从交易策略的角度,我现在在 Hemi 上已经跑了两层策略,并在观察第三层。
第一层,是 BTC 抵押 + satUSD 稳定收益,这种模式和“国债”差不多,年化不高但胜在安全、透明、低滑点。
第二层,是衍生品短线与套保,利用永续市场的波动去跑日内结构化仓位,目前量能足够支撑。
第三层,是未来我最期待的——利用 Hemi 的 EVM 兼容性,叠加其他链上的工具做跨链套利、结构化收益,比如 BTC 抵押 + satUSD 生息 + 对冲 + 做市复合策略。这一层现在虽然还没完全展开,但生态结构已经准备好了。
当然,风险不能不提。
跨链桥虽然透明了,但消息路径依然存在延迟,这对高频策略会有一定的效率损耗。
PoP 虽然安全,但终局确认时间仍比纯 EVM 慢,这对套利速度有天然限制。
激励节奏必须踩稳,否则流动性有塌陷风险。
所以我的策略很明确:
跨链桥分笔限额,不集中爆仓;
高年化策略全部打折评估;
只做可逆收益;
不押重单链。
我会持续盯着几个核心指标:
稳定币市值与 satUSD 换手率
现货与永续量能比
链费与应用费结构
桥接成功率与延迟
DEX 深度与真实可成交量
基础设施 SDK 更新频率
生态激励节奏
合作伙伴落地速度
PoP 终局时间优化
机构资金流入迹象
Hemi 的中期潜力非常明确:它已经不是“概念”,而是“现实”。它把 BTC 这块沉睡资产激活了,用工程逻辑完成了资产效率的重构。这也是为什么它的量能可以在短时间内站稳,而不是像很多项目那样昙花一现。
在 BTCFi 这场浪潮里,真正值得长期盯的,不是谁喊得大声,而是谁能让 BTC 真正“跑起来”。Hemi 做的就是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