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登上热搜。据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被限制高消费。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4亿余元,执行法院为北京金融法院,立案时间为2025年9月8日。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法定代表人为王健林,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国内一般贸易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由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王健林共同持股。

对此,万达集团相关知情人士表示,“此次是由于万达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事实上之前双方一直在通过多种方式协商解决,我们也正在了解具体情况,本次或因在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这并非大连万达系公司今年首次出现“被限高”。今年7月,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大连万达集团旗下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张春远被限制高消费,涉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

近两年,大连万达集团及其旗下公司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据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2024年第三季度财务数据,截至2024年9月底,万达商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约400.84亿元,短期借款约38.89亿元,长期借款约1064.6亿元,应付债券约61.91亿元,流动负债合计约914.2亿元。

王健林今天的落幕,最大原因还是判断错误,他和他的儿子具有同一共病,他在宏观政策、行业周期、自身战略和个性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

以下是几个核心原因:

1. 宏观政策的巨变:去杠杆与房住不炒

这是最根本、最致命的外部原因。

· “去杠杆”政策: 2017年左右,中国政府开始强力推行“去杠杆”政策,旨在降低金融体系风险,严格控制企业的债务水平。万达这种通过高负债、高杠杆急速扩张的模式,首当其冲成为被监管的重点对象。

· “房住不炒”的定位: 国家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整个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万达虽然转型商业地产,但其根基和现金流依然与房地产行业紧密捆绑。

2. 扩张战略的失误:过度自信与现金流危机

这是最关键的内在原因。

· “重资产”模式的桎梏: 万达广场自己买地、自己建设、自己持有。这种模式在上升期能获得资产升值的好处,但极度占用资金,负债率极高,一旦销售回款或融资跟不上,现金流立刻会出问题。

· 海外扩张的“滑铁卢”: 2012-2017年,万达在海外进行了大规模并购(收购AMC影院、传奇影业、马德里地标建筑等),总额超过2500亿人民币。这引发了国内对资本外流的担忧,直接导致了2017年的监管风暴。银行被要求排查万达等企业的授信及风险,万达的融资渠道被瞬间切断。

· 多元化业务的“失血点”: 在文化、旅游、体育(如收购盈方体育、世界铁人公司)等领域的巨额投资,短期内难以盈利,成为了巨大的“失血点”,拖累了整个集团的现金流。

3. 2017年“滑铁卢”:转折点

2017年是王健林和万达的转折之年。

· 监管重锤: 如上所述,海外投资被严格限制,国内融资渠道被断。

· 被迫“断臂求生”: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王健林不得不开启“卖卖卖”模式。他将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卖给融创,77家酒店卖给富力,这被业界视为“世纪交易”。当时看来是壮士断腕,但也卖掉了万达未来最具潜力的核心资产之一。

· 形象受损: 从“买遍全球”的首富到被迫出售核心资产,万达和王健林的商业信誉和市场形象受到了严重打击。

4. 转型的困境与挑战

· “轻资产”战略的无奈与阵痛: “断臂求生”后,王健林大力推行“轻资产”战略,即输出品牌和管理,由别人来投资,万达负责运营。这虽然降低了负债,但也意味着放弃了资产升值的最大红利,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 电商(飞凡)的失败: 万达曾雄心勃勃地要打造“飞凡”电商,对抗阿里巴巴和腾讯,但最终因模式不清、内部管理等问题烧光百亿后惨淡收场,错过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机会。

· 珠海万达商管上市受阻: 万达为了降低负债,将核心的商业管理业务打包成珠海万达商管,寻求在香港上市。但IPO进程一再延迟,对赌协议的压力巨大。如果无法成功上市,万达将面临巨额股权回购款,这是当前悬在万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结

王健林的“失败”,本质上是一个时代传奇的落幕。他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房地产和基建狂飙突进的时代,他的困境也源于这个时代的结束。他的胆识、魄力和高杠杆让他登顶首富,但当宏观环境从“鼓励扩张”转向“防范风险”时,同样的特质就成了最大的负担。

他不是被某个竞争对手打败的,而是被 “时代的变迁”和“政策的铁拳” 共同修正的。他的故事,是中国一代民营企业家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再来讲讲他的儿子王思聪:先说他个人再说他的愚蠢判断

1. 网络言论与争议

· 犀利与直接的风格:王思聪在社交媒体上以直言不讳闻名,有时会使用尖锐的语言评论他人或社会现象,例如曾多次与明星、网红公开争论,引发舆论风波。

· 对行业的批评:他曾批评过某些电影、游戏或商业项目,部分观点被支持者认为“敢说真话”,但也有人觉得其方式过于主观或武断。

2. 私生活与公众形象

· 高调的生活方式:他的感情生活、消费习惯(如频繁更换女友、豪车派对等)常被媒体放大,被部分人视为“炫富”或“浮躁”。

· 娱乐化标签:因其频繁出现在娱乐新闻中,有人认为他并未完全投入事业,反而更倾向于“网红”人设。

3. 商业领域的挫折

· 投资项目的困境:例如他创办的熊猫直播因经营问题关闭,普思资本的投资项目也曾出现亏损,有人据此质疑其商业判断力。

· 被限制高消费:因其旗下公司债务问题,他曾多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并收到“限制消费令”,对其公众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 公众评价的两极分化

· 支持者认为他率真、敢于打破常规,是“富二代”中的异类;

· 批评者则认为其言行有时缺乏分寸,未能完全承担起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

总结

王思聪的争议主要源于其言行与主流公众人物形象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到,网络时代的公众人物需谨慎平衡个人表达与社会影响

他曾经在2014年做过愚蠢的判断,他发布微博说:“BTC就是忽悠煞笔的,谁买谁sb”

从时间来看2014年5月26日,比特币的价格大约在 512美元 左右。

根据CoinDesk的历史数据,当天比特币的收盘价约为 512.32美元。

补充信息:

· 当时比特币仍处于其早期发展阶段,价格波动性很大。

· 这个价格远低于2013年底创下的约1,100美元的历史高点,当时市场正处于一个调整期。

· 与今天的价格相比接近11万美元💵,足足翻了215倍,这凸显了比特币在过去十一年间的巨大增长。也体现出王思聪预测失败

有其父就有其子 有其子就有其父

基因是个好东西,2父子的落幕从大局观看 都是错误的

往后祝你们好运吧。

@财总交易日记

#王健林 #王思聪

#加密市场回调 #币安HODLer空投FF #美联储官员集体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