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开发者体验、企业可落地性与经济微结构为主轴,系统评估 OpenLedger:一条以 Proof of Attribution(PoA,归因证明)为底层原语、基于 OP Stack 的以太坊二层(L2)AI 区块链。不同于传统“上传-订阅”式 AI 市场,OpenLedger 将推理时刻变成可审计、可结算的会计事件:识别影响输出的数据与适配器,按份额向贡献方分配 OPEN 代币;同时以 OpenLoRA 实现“单卡千模”的弹性服务,降低长尾专用模型的上线成本;在API 兼容与预算/账单可观测层面提供开发者所需的即插即用体验。2025 年 9 月,项目完成主网与交易所上线,披露总供给 10 亿、上市流通约 2.155 亿(21.55%),并配套 HODLer 空投 1%,为生态冷启动与治理参与提供筹码。@OpenLedger #OpenLedger $OPEN

1. 背景与命题:把“黑箱智能”变成“可计价资产”

AI 价值分配的核心矛盾在于归因不可见与分润不可证:谁提供了训练数据、谁微调了模型、谁在推理中“真正产生了影响”,在传统闭源栈里鲜少有链上证据。OpenLedger 的命题是:把数据影响力做成链上凭证,让每一次推理都能追溯并结算,形成“解释性(Explainability)× 支付性(Payable)”的一体化机制。官方研究稿将此称为以 PoA 为核心的“Explainable & Payable AI”。

2. 架构总览:OP Stack L2 × 注册表 × 归因引擎 × OpenLoRA × AI Studio

链层:OpenLedger 构建为 OP Stack 体系下的以太坊 L2,继承以太坊安全与最终性,由 sequencer 批量排序、提交状态,配套欺诈证明路径与链上模型/数据/适配器/智能体注册表。

产品层:形成 Datanets(数据网络)—Model Factory—OpenLoRA—AI Studio/Chat—PoA 的闭环;PoA 在推理级识别数据影响并分润,Datanets 组织结构化、垂直化数据,Model Factory 提供无/低代码微调与上线路径。

数据可用性与性能取舍:行业研究指出其技术选型为 OP Stack + EigenDA,以兼顾吞吐与成本,并以“模型/数据激励”为名义构建“Payable AI”的操作系统。

3. 归因证明(PoA)深潜:算法、证据与分账公式

OpenLedger 的 PoA 白皮书提出双路径:

  • 对小/中型模型采用梯度类影响度近似;

  • 对大模型与长上下文,采用基于后缀数组/子串匹配的 token 级归因,定位“记忆化片段”。

推理返回后,系统把输出、模型元数据与时间戳上链承诺,计算数据网(Datanet)影响权重并按公式分配推理费用。

数据归因流水线:文档进一步把流程拆为贡献—影响测度—训练/验证—分润—惩罚五阶段,围绕元数据与信誉对低质/恶意贡献实施扣罚与降权。

4. 开发者体验:API 兼容、预算可见与模型管理

为降低迁移摩擦,OpenLedger 在推理接口上保持与 OpenAI Completions API 的参数与风格一致(/v1/completions),几乎可以“改 Key 即用”。此外提供 /spend/logs 的预算与账单可观测接口,支持按 request_id、api_key、user_id 维度检索调用与花费;并给出 /v1/models 的模型清单/元数据通道,方便多租户与团队治理。

意义:对企业集成而言,接口兼容 + 账单可观测=(合规审计 × 成本管理 × 迁移便利),在 Proof-of-Attribution 的语义下,还能把费用拆分映射到数据/模型贡献方的实际现金流。

5. 经济微结构:从“每次推理如何付”到“谁拿到钱”

在 PoA 框架里,结算的原子单位是“一次推理”。推理费用按平台、模型、质押/安全、贡献者几部分拆分,并由治理设定权重 \delta。这种“影响度定价”使高质量数据与高命中适配器持续获得现金流,形成数据与模型的“票房分成”。对应用侧,真实成本=基础 gas + 模型/适配器租用费 + 归因分润;对供给侧,边际收益=影响度 × 调用频率。

开发者控制面:借助 spend logs,团队可对单位成本(P50/P95 时延/费用)、缓存命中率、请求标签(请求路线/调用人)进行细粒度监控与优化,并以A/B 的归因份额反馈 Datanets 策展质量。

6. 计算与部署:OpenLoRA 的“单卡千模”与 JIT 融合

OpenLoRA 的目标是用JIT 动态加载与多适配器融合,在一张 GPU 上服务上千 LoRA 适配器,降低内存常驻与上下线成本,支持来自 Hugging Face/Predibase/自定义仓的适配器拉取,支持量化、Paged/Flash Attention等优化。官方资料称通过Just-in-Time 切换与按需合并,可在吞吐与延迟之间取得更优平衡,并将部署成本显著下降。

对经济的影响:OpenLoRA 把“长尾专用模型”的上线与并发做成可行生意:低频/窄域模型在不额外拉起实例的前提下被按需调用,其分润直接来自影响度权重 × 请求频次,与 PoA 的激励闭环互为补充。

7. 数据、合规模块与企业落地

Datanets 以结构化/垂直化为导向,强调贡献可追溯与许可/元数据挂钩,引导“专业小模型(SLM)”取代“大一统”路线,用更小的成本获得更靠近业务的可用精度。

数据可用性:外部研究指向 EigenDA 的选型(与 OP Stack 配合),旨在降低 DA 成本、提升吞吐,同时保持以太坊结算与可验证性。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成本可控与可审计证据两端兼顾。

生态与业务:Binance Research 报告梳理了AI Studio/Chat、Model Factory、OpenLoRA、Datanets 等现有产品,并提到与 Blockchain at Berkeley、Trust Wallet 等合作;路线图将 PoA 的全量发布与企业落地并进。

8. 终端入口的变革:与 Trust Wallet 的集成

2025 年 8 月,OpenLedger 宣布与 Trust Wallet 合作,探索首个 AI 原生自托管钱包:把自然语言命令、上下文感知操作与归因透明度直接嵌入钱包界面,用户在钱包内即可调用“可验证的 AI 助手”。这不仅是流量入口,更是可信执行与可审计的结合点。

(多家媒体同步报道了该合作的方向与定位,进一步指向“面向 2 亿+ 用户的 AI 钱包体验”。)

9. 与同类路径的对比与定位

产业观察将 OpenLedger 置于“模型/数据激励层”而非“算力供给层”,与 Akash/Render 等 GPU 网络形成互补;与 Bittensor 等“通用能力网络”相比,OpenLedger 更强调推理级分润与企业可落地的账务/治理路径,并引入 OpenLoRA 解决长尾模型的单位经济问题。

10. 指标与评测框架 2.0(给开发与业务团队)

(A)归因有效性:

  • 归因一致性(跨版本/跨域)与可复现性;对抗样本/数据投毒下的鲁棒性;

  • 影响度与人工审阅/合规标签的相关性(AUC/RankCorr)。

(B)成本与时延:

  • 端到端 P50/P95 延迟、单位推理费用、缓存/合并命中率;

  • OpenLoRA 的 JIT 切换开销与多适配器融合的收益曲线。

(C)数据资产质量:

  • Datanets 的去重率、许可元数据完备度、举报/扣罚闭环(时间窗/执行率)。

(D)开发者可观测性:

  • /spend/logs 的粒度与覆盖率(按用户/请求路由/团队维度),结合模型清单与版本管理。

(E)生态拉动与入口:

  • 钱包/终端集成(如 Trust Wallet)的渗透率、AI 指令转化率与安全事件。

11. 代币经济与释放节奏(与企业上链的“现金流对齐”)

职能:OPEN 作为 Gas/结算/治理媒介,PoA 分润、模型访问、Datanet 使用、验证与抵押等均以 OPEN 计价。

供给与上市:总量 1,000,000,000;上市流通 215,500,000(21.55%);HODLer 空投 1%(1,000 万)。官方并披露6 个月后将追加 1,500 万空投以扩大分配。

意义:对供给侧(数据/模型方),PoA 让现金流与影响度强绑定;对需求侧(企业/应用方),每笔请求的成本构成透明,可由治理调参\delta 在“平台安全/生态激励/贡献者分润”间动态权衡。

12. 风险图谱与对冲建议(本篇侧重“工程与治理风险”)

  • 归因与公平性:子串匹配与梯度影响度在跨模态/跨域时的泛化仍需长期验证;建议引入多方法交叉归因与抽检审计,避免单指标绑死分润。

  • 数据权属/合规:需确保 Datanets 的许可元数据、溯源与扣罚流程闭环,降低版权/隐私争议外溢。

  • L2 与 DA 依赖:OP Stack + DA(如 EigenDA)的安全/可用性事件会外溢到应用层;建议设置延迟结算/风控限额与挑战窗口内的业务保护。

  • 入口协同风险:钱包侧的安全基线、权限提示与 AI 执行“可撤销性”需设计到位;对高风险操作启用多步确认/限额与链上撤回逻辑。

  • 释放与二级波动:空投与解锁节奏(含“6 个月追加空投 1500 万枚”)在需求未充分兜底时可能带来压力;应结合生态真实使用量(推理次数/归因分润额)做事件日历与套保。

13. 结论

本篇从开发者与企业可落地出发,强调 OpenLedger 的三条主线:

  1. PoA 把“解释性”变成“支付事件”,以推理级分润激励优质数据/适配器的长期供给;

  2. OpenLoRA 把“长尾专用模型”变成可行生意,以 JIT 与多适配器融合,降低部署与并发成本;

  3. 接口兼容 + 账单可观测 + 钱包入口,降低企业集成与用户触达门槛,支撑“模型资产化—可组合—可计费”的产业闭环。

若其在主网运行中持续兑现“归因可证、成本可控、生态可用”,OpenLedger 有望从“AI 公链”走向“认知资产的结算层”与“可组合智能体的运营系统”。但工程、合规与经济三端的长期鲁棒性,仍需以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持续复核。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 OpenLedger Research / Binance Research:项目综述、OP Stack L2、PoA、产品模块、代币供给与里程碑。2025-09-08。

  • PoA 白皮书:Proof of Attribution: Powering Explainable and Payable AI on OpenLedger(2025-06),算法与分润公式、链上承诺与审计范式。

  • GitBook 文档:What is Openledger、Data Attribution Pipeline、OpenLoRA、Developer API(Completions、Spend Logs、Model Management)。

  • PANews 深度:OP Stack + EigenDA 架构、生态定位与与竞品对比。

  • Binance 公告/Academy:HODLer 空投、上市时间与代币指标、功能综述。

@OpenLedger #OpenLedger $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