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kaWorld 之前写过很多篇关于 Polimec 的文章。如果你没看到这些文章,可能会问,什么是 Polimec,这是什么项目?

简单来说呢,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funding 平台,创始人经历了 2017 年的 1c0,也经历了 VC 币的枯萎,也见证了 meme 币公平发射的力量。所以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引入一个有问责制的、且解决代币公平发布问题的平台。

好像每次看到这样项目的介绍时,总会首先提出疑问:没有好的(暴涨的)项目,再怎么去中心化,这平台也起不来。的确,我一开始对 Polimec 的印象也是这样。

这篇专访,有点改变了我的看法,孵化百倍币这种还是短期思维,并不是一个长久的策略。但如果将你的去中心化 funding 平台直接植入到传统金融 APP,直接将 Web3 项目对接五位数级别的专业投资人群体,并且还能根据全球监管法规,来配合符合监管的区域专业投资人。这无疑是直接跳过 ETF,无感让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参与 Web3 项目了。

这篇文章特别想分享给中文社区的朋友,因为未来你可能会看到某个金融 APP 直接显示出了 Web3 项目的介绍!👀

  1. 先了解一下这位很帅的联合创始人在币圈的经历

  2. 我们总是经历贪婪与恐惧循环

  3. meme 虽然没有意义,但它证明了公平发币 = 更好的市场表现

  4. 让传统金融机构丝滑投资 Web3 项目,而不用等 ETF

  5. 未来真正的体量增长,还是要靠大型金融机构

  6. Solana,以太坊生态项目即将上线 Polimec 平台

  7. 从“以链为中心”转向“以代币为中心”

  8. 哪些 alpha 即将通过 Polimec 进行 funding?

继续阅读,查看全部内容!

先了解一下这位很帅的联合创始人在币圈的经历

Jay:今天我们连线到正在瑞士卢塞恩现场的 Polimec 联合创始人 Luca Von Wyttenbach。Luca,欢迎来到节目!

Luca:非常荣幸能够参与!

Jay:太好了,很高兴你能加入。当初是什么吸引你进入到 Web3 领域的呢?

Luca:我是 2016 年最后一个季度才正式入坑的,其实就是被朋友“推坑”的,哈哈,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从一些搞 IT 的技术朋友那里听说过加密货币了,但我总是觉得那是技术宅的东西,跟我没关系。但 2016 年年底,我在做期权交易,我的朋友给我介绍了 EtherDelta,那是一个可以通过以太坊智能合约进行场外交易的平台。他跟我讲了“账本”这个概念,跟我说,你可以挂买单或者挂卖单,这一切都是链上完成的,是点对点的。我当时就懵了:“没有中心化的订单簿?这能行?” 他说:“对。” 我说:“那肯定没流动性啊。”

结果他拍拍屁股走人前丢下一句:“你看看这套利空间。”我心想,这我得研究研究,于是我们就像做实验一样,两个人坐在桌子两边,各自拿着 Ledger 钱包,然后“三、二、一,上!”一个挂卖,一个挂买,套利 2.5%。我们就这么来回做,做小额的套利交易,居然真的能赚钱。当时我就觉得这也太神奇了,这居然真的能运作!

慢慢的,我开始从中心化的交易平台转向去中心化,理解了 BTCLTC、ETH、XRP 的意义。那时候大家都在比交易速度,哪个交易所安全,哪个不安全,这就引出了“每秒交易笔数”这个重要指标,也引出了“去中心化”的概念。到了 2017 年,1C0 爆发,那一年你几乎什么都想去试一试。

Jay:所以你也参与了一些 1C0 项目?

Luca:那时候有很多项目都声称自己的技术能颠覆一切,特别吸引人。因为它们展示了另一种从资本市场吸引资金的方式。而这些技术也确实在后面逐步落地了。经历过 2017 年那一波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有多疯狂,一会儿涨疯了,一会儿又归零。但那真的是一段让人欲罢不能的经历。

Jay:有没有哪次参与的 1C0,回头看起来特别荒谬的?

Luca:哈哈,有一个,我不确定你们节目里能不能播,当时我投了一个叫 Monaco 的项目,做加密信用卡。我当时觉得这个项目很靠谱,逻辑也很简单,和 Visa 合作,用加密货币消费。那个时候讲究的就是“时机”,我是在他们的 pre-1C0(甚至可能是 pre-pre-1C0)阶段进场的,那时候各种名目都有,特别离谱。反正我进得很早,很期待拿到这张卡。

结果到了 2020 年,我一直追问这卡在瑞士到底能不能用。然后某天我收到了他们的邮件,说要把品牌从 Monaco 改名成 CRO,也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 crypto.com。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他们说因为法律问题,欧洲的投资者拿不到 Monaco 换 CRO 的兑换资格。我收到的法律意见是,住在欧洲就不能兑换,但其实根本不是法律问题,只是他们自己定的规矩,最后只有一些亚洲国家的投资者得到了兑换。

其他很多项目也搞过类似的事情:重新发币、空投,最终的结果就是割了一些人的韭菜,只让一部分人获利。这其实不是“加密货币”的问题,而是一些人借着监管空隙钻法律的空子,不负责任地操作。

说到搞笑的项目,我投的还有不少,回头看真的挺离谱的。例如一个“去中心化 Spotify ”的项目,想法挺酷,宣传片做得超好,Pitch Deck 一流,销售也很厉害,讲故事能力超强,现在看真的很可笑,但当时真被打动了。还有“去中心化 Wikipedia ”,那个项目挺有意思的,当时思路是社区共同编辑、审核条目。理念不错,但社区不够大,最后也没起来。还有“去中心化 YouTube ”,那时候这些类型的项目特别多,每个赛道里可能有十个类似的,你就挑最靠谱的那个,或者退而求其次选第二名,你觉得这些方向迟早要火 —— 但两年后发现完全是泡沫。

Jay:很搞笑对吧?其实我们现在在 AI 这块也在经历类似的事。就像是,随便什么东西,加个“AI”标签就火了。

Luca:完全同意。不过我觉得 AI 这块的不同点在于,产品能实际体验。比如我可以直接展示 AI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但也正因如此,现在辨别真假 AI 反而更危险,因为太多换皮抄袭项目。而在 2017 年那波浪潮里,大家主要在争论应用层 vs 基础设施层 vs 整个生态/环境,那个时候项目会被分成这些类别。

那时候人们非常相信一个叫“货币流通速度”的模型,也就是 Vitalik(以太坊创始人)当时提出的,他尝试用这个模型来给 Token 估值,对比其他项目的估值逻辑,理解未来收益的激励机制。

Jay:等等,V 神具体说了什么?

Luca:他说的是货币的流通公式,也就是怎么给“钱”定价的理论。里面有一个核心概念是“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发行量”的关系。举个例子,就像以太坊这样的基础设施层,你要考虑资金在不同持有人之间的流动速度、有多少流通量、新发了多少币。这有点类似我们计算 M1、M2 货币供应的方式,他想用这个模型来套用在加密系统中,因为它们也有类似的“货币机制”。他当时写了不少文章,我记得是在 Medium 上,差不多每月一篇。每次一发出来 Reddit 上就开始大讨论,大家都在努力寻找“怎么给加密货币估值”的公式。不过那时候的估值逻辑和传统金融市场完全不同,更像是从“用途”出发——你拿它干啥决定它值多少钱。

举个例子,你担心某个交易所要爆雷了,就得赶紧把钱转出来,这时候交易速度和区块出块时间就很关键。所以 2017 年很多币种的涨跌都是跟这些直接相关的。

我们总是经历贪婪与恐惧循环

Jay:太有意思了,这也是早期投资的典型特征,对吧?除了梦想蓝图,什么都没有。

Luca:对啊,故事是无限的,梦想也是无限的。而且当时不止我一个人是这样,那些在加密圈认真做尽调的人,其实大多数人都觉得你疯了。想想看,我们当年正儿八经评审"去中心化 Spotify "这种项目,现在说起来都好笑。  

Jay:但其实那时候的“尽调”很多也是扯淡的。我记得当时很多加密类 YouTuber,2018 到 2020 年那一批,他们打着“基础分析”频道的旗号,说要深度挖掘项目的实际应用场景,结果现在那些代币你一个都听不到了。

我说句实在话,希望我们现在的这番对话以后不会显得太可笑 —— 也许我们现在也没比过去更聪明多少。说到底现在很多东西还是被高估了。不过投机本身有巨大价值,总得有人赌未来才能推动进步。

我记得以前有人讲过一件事:在殖民时期,人们投资跨海航行的船只,是一种巨大的投机市场,很多人把一辈子的积蓄都押在这些船上,而这些船大多数都没能回来,但偶尔会有一艘船满载着宝藏归来,押中它的人就一夜暴富。可是如果没有这个投机市场,这些船根本就不会出发。

Luca:我完全同意,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因为这种情况会一直存在。从人性、情绪、我们思维方式的角度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会经历周期 —— 你可以叫它“贪婪与恐惧循环”,叫什么都行。

总是会有人想比别人赚得更多,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实现收益的方式,也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有所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高频交易员,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早期投资人,这两者需要截然不同的特质。尤其是在加密货币领域,牛市来临时,行情上涨,所有人都赚钱,往往是那些对行业了解最少的人赚得比长期从业者还多,但他们通常无法长期留住财富,可能在接下来几年就亏光了。而长期从业者可能会错过一些“机会”,但这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你真的需要耐心。

如果你用金融市场的视角客观看待加密,你需要先做出一些假设。

1. 未来十年全球总产出是否持续增长?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无论靠效率提升还是人口增长。 基于这个假设,把钱投入全球多元化的股票投资组合,长期应该能增值。

2. 技术是否持续提升效率?当然,所以你会配置科技股,比如纳斯达克。

3. 跨境资金流动是否需要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区块链不可替代的价值 —— 传统系统无法复制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质。

如果你看看当下最热门的全球话题,比如“关税”,你就会发现,其实市场早已说明白了:我们不希望看到孤立的国家,而是需要全球化、需要全球贸易。

Jay:对,我们需要国家之间可以互通有无。

Luca:完全正确。而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提供了资产或价值流转的新方式。我们需要它来连接整个地球上不同的社会和人类,不仅是货币的流通,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资产转移、信息传递,甚至只是某种数据的存储格式。而这些,都意味着效率的提升。

所以,传统宏观经济学家可能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这符合他们对效率的定义。如果你认同这些,那从“看好科技”一路走到“看好加密”,其实是有逻辑路径的。总之,我们是可以通过知识预测趋势的,但很难预测时间点,于是我们只能去猜,尽管我们永远也猜不准。

meme 虽然没有意义,但它证明了公平发币 = 更好的市场表现

Jay:区块链的一大效率提升就是信息验证,对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任与猜测的系统中,但现在我们可以把“真相”写入代码、写在链上。尤其是在投资这个领域,正如你刚才说的,信息就是力量。有了信息,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的未来判断,不仅改善自己的处境,也能帮助他人。回到 1C0 那个时代,人们主要还是靠社群、互相鼓劲,排斥质疑声音,全靠信仰活着。今天,这种氛围还在,但你共同创办的 Polimec,已经可以帮人们真正过滤这些噪音,汇集社区真正的智慧,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Luca:简单来说,我们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助那些正在融资的项目找到正确的成长路径。你想让一个项目融资之后真正成功,就需要解决很多关键问题,首先就要将 2017 年的所有经验教训融入到产品中。那么 2017 年的问题是什么呢?

Jay:是啊,存在哪些问题呢?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呢?

Luca:第一,责任缺失 —— 当年你把钱投出去就像扔进黑洞,虽然心知肚明可能被骗。那时候的融资本质上就是“捐赠”。这点很残酷,但很真实。现在我们在 Polimec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这个问责问题。通过链上 KYC ,融资方必须实名认证,违约或诈骗会被追溯。这是任何一个投资人最基本的期待。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很关键的功能:你可以设定你只接受来自某些国家的投资人。比如你禁止来自 A 国的投资人,那我们系统就会根据链上动作来实现这个权限控制 —— 来自 A 国的交易直接被拒,其他人可以参与。也就是说,这份投资合同可以通过链上的方式来自动执行并确认履约。

第二,这两年我们发现,很多代币项目上线二级市场后遇到一个核心问题:供给过剩。你不光有线性解锁的抛压,还有大量的总供给远远超过了当时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很多代币上市太早了,传统私募股权项目不会在成立一两年内就上市,但加密货币项目常这么做,导致流动性不足。其次,他们上线的时候,往往只有 1%-2% 的总供给在市场上流通,绝大多数都被锁仓了。

然后你就看到 Solana 上 meme 币疯狂崛起,大家都一头雾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其实你只要看两个点就懂了。

第一,持币人数和交易活跃度真的很关键,社区网络效应是可以量化的。

第二,凡是在上线前就释放较多代币、市场供给比较充足的项目,往往在上线后表现更好。

你可以从 meme 币里看到这些规律,这些币虽然没什么“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但它们提供了一组“纯数据样本”,让我们可以研究“什么因素真的重要”。让我们可以量化分析投资者规模、社区活跃度、营销等因素的影响。但你懂我的意思:我们可以逐步缩小变量,看到更多清晰的逻辑。

一句话总结:公平发币 = 更好的市场表现,这已经被数据验证过了。Polimec 的实践显示,现在的项目相比一年前,他们在融资时会主动把估值砍一半,把出售比例翻倍。为什么?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这样不仅更公平,长远来看他们自己和投资人都能从中受益。而这类行为越来越常见,正成为新的主流趋势。我觉得,这可能会决定整个加密融资市场接下来的发展路径,甚至重新定义“项目该怎么上市、怎么面对二级市场”。

Jay:那我们继续聊聊你们正在解决的问题,第一个提到的是“问责制”,你能具体说说这个机制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吗?

Luca:问责制解决的问题是 —— 让投资者更愿意参与项目融资。你希望吸引所有潜在投资者,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参与。比如我投资一家初创企业,可能我认识创始团队,也可能不认识,但我至少得知道他们是认真的、是负责任的。我得相信他们会履行法律合同,而不是说一旦出问题,卷钱跑路就消失得无影无踪。2017 年那波 1C0 热潮就是这样,很多人被骗得血本无归。我们通过引入问责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做呢?即项目方必须做 KYC(身份认证),企业层面也要完成 KYB (企业验证)。简单说就是:我是谁、我在哪里、我正在募资、我有一份法律合同,哪些国家的人可以投资,哪些不行。如果合同没履行好,投资者知道可以找谁负责。我就是你的对手方。对任何一个投资初创企业的人来说,这种透明和负责任的机制都是一种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在 Polimec 这个平台上,这一套流程是强制的。

Jay:那你刚才讲的“供应过剩”是指什么问题呢?

Luca:这涉及融资轮次的结构设计。

Polimec 的做法是,帮项目方在融资前规划好整个流程。比如你什么时候上线主网、什么时候上线二级市场、你的时间线是什么样的、当前阶段最合适的投资人类型是哪一类。这些都要考虑进去。

让传统金融机构丝滑投资 Web3 项目,而不用等 ETF

我们现在正要上线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 白标解决方案(White Label Solution)。这个功能其实是我们从 2017 年以来一直想实现的梦想,当时人们说“未来会用加密货币,但你意识不到自己在用”,这个愿景很打动人。但到 2025 年的今天,我还真没见到有哪个应用让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到了加密技术。不过我玩 Mythical Games 的时候,那确实是一个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案例,这就是我们要前进的方向。

Jay:是啊,真的很让人激动。

Luca:对啊,因为只有这样,用户规模才会真正做大。我们也遇到过不少投资人打电话来跟我说:“Luca,我能不能让你帮我搞定钱包和链上的操作?我甚至可以额外付费。”我就跟他们说:“这个功能几个月后就上线了,现在还不行。”他们就说:“我真的不想碰那个钱包的东西了,我看了那些操作指南,太复杂了,不适合我。”这就是现实,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我们一直秉持一个很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原则:有些用户行为在人性中是稳定存在的。比如你每年会换几次银行账户?基本不会吧。你用的银行 App 是最好的用户体验吗?也不是。但你也不会天天去抱怨。你能接受它,就够了。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是:用户在自己的银行账户里,会多出一个标签页,可以直接投资早期私木项目。加密技术全部隐藏在后台。用户只需要用美元、瑞士法郎、欧元等法币进行投资,在后台,系统会为用户创建一个独立账户,然后把法币自动兑换成稳定币,比如 USDC

Jay:等等,你是说你们正在开发这个功能?

Luca:没错,几个月后就会上线。我们现在已经对接了一个瑞士银行,一个瑞士券商,一个瑞士家族办公室,还有一个瑞士资管机构。我们要从每一个细分类别都挑一个合作方,这样就能真正了解他们各自的痛点。其实技术上非常简单,这都不算什么“集成”,因为我们所有的内容本身都已经在链上了。我们真正需要搭建的是一个完整的 API 层,让传统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这个接口使用我们的服务,难的地方在于合规、法律、监管流程这些。

Jay:那确实也是一种责任风险,对吧?当别人说“你能帮我搞定钱包这块吗”,听起来简单,但要承担合规风险。

Luca:对。所以你得把所有流程全自动化,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Jay:哈哈,没错,技术上能做,但谁想担风险呢?等等,我们先暂停一下。我觉得我们得为不太了解 Polimec 的听众来个简明介绍,Polimec 到底是做什么的?

Luca:简单说,Polimec 是帮助项目成功的平台。项目需要融资,我们就帮他们拿到融资。我们的工作其实是“不被注意”的工作:我们是技术提供方。但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让 Polimec 被嵌入到各个渠道中。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这些木资项目,这样不管你项目融资目标是多少,你都能通过 Polimec 覆盖到合适的投资人。

比如项目方可以设定:“我不要某些国家的散户,不接受机构资金,只对合格投资者和特定地区开放。”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项目,精准推送给有这些投资者资源的金融中介。

Jay:所以你们是在把融资机会匹配给那些有资格投资的人,而且还能加筛选条件?

Luca:其实比这更有意思,也更深入一点。说白了,从项目方的角度来看,他们无非就是想尽可能成功。除了钱,他们还要优化“利益相关者”。而这正是我们能提供的价值。

Jay:优化利益相关者,这个点挺酷的。

Luca:这是关键中的关键。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投资者其实不适合长期持有(这很常见),就会提醒项目方小心,建议他们谨慎选择。但我们不会替项目方做决定,只是提供信息。融资结构设计也是一样:如果他们问我们如何优化代币经济模型、如何规划融资轮次,我们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忙,比如对接合适的合作伙伴。

Jay:明白了,这是你们给项目方提供的服务。那么对于投资人或者合作伙伴呢?你们也会提供很强的支持吧?

Luca:这部分就很有意思了。白标解决方案其实不是那种“我们是 Web3,很炫酷”的思路,而是真正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重点是:

  1. 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集成成本

  2. 是合规的

  3. 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4. 还能带来额外收益流

通常他们第一反应会是:“这关我们什么事?”“这怎么可能?”然后我们就解释说:从我们技术这边来看,一周内就能搞定。但真正上线还是要走他们的项目管理、法律和合规流程,所以大概率是三到六个月。

我们甚至提前整理好了他们会问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已经提前解决好了。而且我们还提供了一个全自动的中后台系统,他们的客户可以直接在系统里看到这些私目项目,点击一下就能投资。不需要转移资产,不会有资金流出银行系统。机构还可以收一笔手续费,比如处理钱包和交易的费用,客户也愿意为这个便利付费。

更关键的是,这一整套流程是合规的托管解决方案,这是客户第一次可以通过银行这种正规渠道,合规地接触到 DeFi 协议。他们也不需要再做一次 KYC,原来的银行认证就能直接用。我们找到了把银行 KYC 信息跟区块链打通的办法,所以对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额外的数字化收入通道,自动运转,非常有价值。

未来真正的体量增长,还是要靠大型金融机构

Jay:那你们目前一共做了几轮 crowd fund 了?五轮?

Luca:目前做了四轮。

Jay:四轮了。那你们目前最大的一轮 funding 金额是多少?

Luca:目前最多的一轮是最近一轮,帮助项目获得了 13 万美元多一点。

Jay:那算是最成功的一轮,对吗?

Luca:对,是最成功的一轮。不过说实话,当时的市场环境不算好。但我不想把问题归咎于市场,我们也在技术上推出了很多新功能,比如那一轮我们还发布了移动端应用。虽然市场不太景气,但我们还是达到了 13 万美元这个数字。而且实际上还有一些投资人没来得及参与,不过他们后来还是和项目方对接上了。

Jay:13 万美金这个数,拿来和那些大体量融资比,好像不算啥,但就你们协议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已经很不错了,第四轮就有这样的成绩,还是挺鼓舞人的。

Luca:我觉得关键在于要看我们未来的“轨迹” —— 最终目标是我们这个平台本身不再是被关注的焦点,Polimec 就像一个幕后 SaaS 系统,被金融机构集成到业务流程中去。如果一家机构想为客户提供一个投资机会,通过 Polimec 比自己单独搭建系统更便宜,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场景,这一点非常重要。

Jay:你们接下来有正在筹备的项目吗?

Luca:有的。这部分就开始变得很有趣了,我们现在还没上线,因为还在等多个金融机构同时对接上线。但一旦跑通,一个金融机构通过 Polimec 发起融资时,可以从其他机构的客户投资中抽取 1% 的费用,你想想,这种机制一旦跑起来,整个生态就活了。

Jay:所以说,你们一开始是直接对接个人投资者,但未来真正的体量增长,还是要靠大型机构对接项目吧。

Luca:完全正确。我们目前的用户群是在 Polkadot 生态里的个人投资人,这些人有钱包,愿意做 KYC,属于一个非常垂直的小众群体。

但接下来两个月内,我们就要上线一个五位数级别的专业投资人群体,具体数字我不能说得太细,不然可能涉及合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中等体量的专业投资群体。他们将成为首批能在平台上直接看到项目的人,而且这些投资者不需要有加密货币钱包——如果他们之前投资过类似项目,且符合投资偏好,客户经理会主动联系他们;或者他们登录后看到新的投资选项,觉得感兴趣就可以参与。整个过程中,他们甚至不需要碰钱包。

Jay:而且如果客户经理聪明的话,他完全不会提区块链、Web3 这些字眼,他只会讲项目本身的投资机会。

Luca:对。客户根本不需要知道背后是通过 Polimec 完成结算的。他只知道自己投了一个早期的 Web3 项目,然后等主网上线时收到代币就好了。中间的 Polimec 环节他们不需要知道,他如果特别好奇,可以查链上交易,但说实话他也不会关心。因为对他来说,他要的就是参与投资、收到代币,这就够了。我们在后台帮他把钱包都隔离好了。

Solana、以太坊生态项目即将上线 Polimec 平台

Jay:所以你们在前三轮 Crowd fund 和最近一轮之间,针对散户投资者的使用痛点做了很多调整。同时,你们也在持续推进面向大型机构的白标解决方案。那么,针对散户这边,你们都做了哪些主要的改进?效果怎么样?

Luca:简单来说,最大改进之一是我们新增了一个额外的 KYC(实名认证)方式。之前我们跟德勤合作的流程是需要用一个叫 “Deloitte Wallet” 的钱包做 KYC。但很多终端用户反馈说这个流程太麻烦,因为他们得用两个钱包:一个是资金钱包,一个是做 KYC 的钱包。这个流程确实有点繁琐。所以我们后来引入了一个大多数加密圈的人都熟悉的 KYC 服务 —— Sumsub。这个服务很多加密交易所和金融中介都在用。

Jay:对,我没用那个新服务,因为我之前已经通过德勤做过认证了。

Luca:但你其实也可以试试新的流程,整个用户引导会更顺畅。

Jay:那我现在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单独搞一个钱包了?那项目代币最后是怎么发放的?

Luca:你现在可以直接把你的钱包连接上去。现在我们已经支持连接多个 Polkadot 系的钱包了。

Jay:所以我连接了钱包之后,你们就能验证这个钱包是我已经做过 KYC 的,对吧?

Luca:是的,你只需要把你的 Sumsub 认证账号和资金钱包做一次绑定。因为你是这个钱包的实际拥有者,这个绑定就确认了你通过了认证。现在我们还新增了功能,可以绑定以太坊的钱包。

Jay:哦对,我还看到 Solana 钱包“即将上线”。你们这是要扩展出 Polkadot 的圈子,虽然项目最终还是在 Polkadot 链上结算,但用户参与的入口变多了,很酷。

Luca:是的。在融资项目的兼容性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支持 EVM,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支持所有以太坊 L2 上的 funding。还有比如像 Eigenlayer 这样的数据可用性层也可以发行代币。这带来的好处是我们覆盖的投资项目范围大大扩大了。

而对投资者来说,有了 Sumsub 的支持,他们只需要一个钱包,而不是两个。另外在用户体验上,我们解决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参与流程的复杂性。我们对“充值页面”做了大幅优化,现在用户跨链充值时,只需要选好来源网络和目标网络,点击按钮,其他操作都自动完成。

从“以链为中心”转向“以代币为中心”

Jay:这就像一门艺术,一旦打磨到位,体验就非常顺滑。

Luca:是的,我们还在进一步优化。预计一个月内,我们会推出一个核心功能,把所有这些流程进一步简化。我们称它为“统一流动性聚合器”,简称 ULA。

这个功能对整个 Polkadot 生态来说意义非常大。目前用户的使用视角是“链为中心”的,比如你告诉我你有 USDT,我得问你这 USDT 是在哪条链上?在 Assetup、Hydration 还是 Polimec?但普通用户根本不应该关心这些。

Jay:听起来很技术,但能解释一下具体怎么实现的吗?给技术宅一点干货。

Luca:核心是从“以链为中心”转向“以代币为中心”。

Jay:什么意思?是说我在多个钱包里都收到了代币吗?

Luca:不是的。比如你有一个 Polkadot 兼容的钱包,你想用 USDT、USDC 或者 DOT 投资一个项目。你选择用 USDT 投资,那么你能看到的 USDT 余额,就是你在整个 Polkadot 生态上(所有链上)能动用的 USDT 总和,比如说你在 Polimec 上有 4k,在 Hydration 上有 3k,在 Asset Hub 上也有 3k,那么你就会看到一个总余额 10k USDT。如果你想参与投资 2k USDT,那直接就从 Polimec 的 4k 里扣。但如果你要投 5k,而 Polimec 只剩 4k,那系统就自动计算出最优路径,比如说从 Assetup 转 1k 过来,完成整个流程。

这一切对用户来说是完全“无感”的 —— 用户只看到他们的钱到了,参与完成了。而不需要先手动充值、再参与投资。这对整个 Polkadot 平行链生态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们之间真正“无缝互通”。这个优化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解决,预计一个月内上线,届时用户体验会有质的飞跃:在 Polkadot 生态中使用任何代币都像在同一个钱包里一样方便,不用关心它们存在哪个链上。

Jay:所以归根到底,是协议判断出最优路径,然后自动完成操作,对吧?

Jay:那跨生态系统的聚合呢?

Luca:这个话题就更有意思了!这里必须提一下 Snowbridge 团队,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非常期待 Snowbridge V2 的推出(虽然还没定具体时间),这对我们来说是个重大突破。举个例子,以前基于 EVM 的项目融资需要我们用 Chainflip 做跨链包装,而 Snowbridge V2 上线后,哪怕用户只有以太坊钱包(比如 MetaMask 或 Rabby ),也能直接参与 Polimec 上的以太坊项目融资,不需要额外的 Polkadot 钱包,我们可以实现资产和信息从以太坊到 Polimec 的双向桥接,用户完全不用操心钱包问题,对他们来说更方便、更顺畅。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协议的优化方向:

1. 新增身份验证方式:接入更多合规工具,降低用户门槛。

2. 抛弃“以链为中心”:推出 ULA(统一流动性聚合器),转向“以代币为中心”——用户看到的是所有链上的代币总和,不用管存在哪个链上。

3. 用户体验大升级:PAPI 团队正在重构整个界面,同时优化交易速度,现在用户每笔交易的等待时间大幅缩短,这对体验来说非常关键,这些改进未来四周内就会上线。

4. 支持更多生态:除了 Polkadot ,现在兼容 EVM(支持以太坊及二层网络),Solana 钱包也快上线了,给投资者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投资者端,除了 Polimec DAPP,白标解决方案是我们最快的杠杆 —— 金融中介机构有天然的利益驱动。如果我推荐一个项目你不感兴趣,我没损失;但你可能会感谢我让你看到这个机会,哪怕最终没投。这些投资者还能通过自身资源(比如合作伙伴或生态圈人脉)为项目带来额外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杠杆。

说到推荐功能和推荐链接 —— 这可是个“诱人”的点:如果作为金融中介,你有一个优质项目想在生态内分享,你可以从其他中介带来的每一笔投资中抽取分成。最妙的是,Polimec 的 Dapp 完全在链上运行,所有信息公开透明。比如,假设 A 银行有一个很有信心会超额认购的优质项目,允许 B 银行的客户参与投资(毕竟项目成功对 A 银行的客户也有利),那么 B 银行投资的每一分钱,A 银行无需额外操作就能获得分成。这种机制让中介有动力引入最优质的项目 —— 因为他们不仅能以更优价格向自己的客户提供项目,还能从所有参与方的投资中获利。

哪些 alpha 即将通过 Polimec 进行 funding?

Jay:太棒了。这次对话真的很精彩,也让我看到了你们方案的巧妙之处和你们在整个行业中解决核心问题的能力,我想近期应该会有一些需要 funding 项目上线吧?有哪些项目即将通过你们的平台进行 funding?他们会用上你刚才提到的这些新功能吗?能不能提前透露点消息?

Luca:其实刚才也提到过,我们实现以太坊虚拟机(EVM)兼容是有原因的。可以说,我们打开了新的大门——我们已经接触了一些以太坊生态的项目,看看哪些有潜力、适合 Polimec 的投资者参与早期投资。

目前有一个来自 Eigenlayer 生态的项目正在筹备,他们将在 MegaEath 上启动。这个项目非常值得关注,它不仅能利用 EVM 兼容性让投资者用 ETH 直接投资,还首次让以太坊生态的用户也能参与进来。我们可能会同步启动白标合作,让第一家金融机构试点,看看能否把这个项目推荐给他们的终端客户。

Jay:听起来不错,能透露项目名字吗?

Luca:这就先卖个关子了,敬请期待吧,接下来会有更多信息发布。

Jay:听起来挺“爆款”的,而且还是基于当下很热门的 L2 开发的。

Luca:对,我们关注到相关动态后,提前做了 EVM 的兼容准备。我们非常期待这个项目上线,也想看看市场对这类生态和项目的需求如何。

Jay:那这个项目上线时,还需要 Polkadot 钱包吗?

Luca:在这个项目中,以太坊投资者可以一键将 ETH 存入 Polimec,直接用 ETH 参与投资,但仍需要一个 Polkadot 兼容的钱包。不过我们正在研究替代方案,等 Snowbridge V2 上线后应该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它很快就会推出了。

Jay:还有没有其他即将上线的项目可以透露点线索?

Luca:目前暂时还不方便透露太多,但 Pipeline 里确实有不少项目,Solana 生态的就有几个,Polygon 上也有一两个,还有三个来自 Eigenlayer 基金会的项目我们也在考察中。现在我们主要还是聚焦在 EVM 方向,先看看市场的投资需求表现如何,至于 Polkadot 生态的项目,大家可以多关注我们和 Scytale 联合举办的 Polimec Academy,这个项目现在正在进行中,到 6 月中旬会公布优胜者,也非常值得期待。

Jay:我记得有两个数据市场类的,还有两个是做什么的来着?

Luca:一个是现实资产(RWA)的聚合平台,我觉得这个市场很有意思,他们的解决方案能直接实现商业模式的盈利,有些已经可以启动了。Polkadot 生态正在迎来很多好技术,我们也很期待这个比赛的优胜者。

Jay:太好了,Luca。这次对话非常精彩,我很高兴你能来做这期节目。也希望未来加拿大的投资人也能参与进来,真的非常感谢你们团队在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上,展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和美感。

Luca:我们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整个金融行业都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 —— 怎么高效聚合一级市场的投资需求。这本质上是一个效率提升。你想象一下,比如说 SpaceX 找一家银行承销融资,如果那家银行能独立认购完当然最好,但为什么这家银行不能把这个项目分享给其他银行呢?如果其他银行的客户也参与投资,作为项目推荐方,你还能赚取费用。整个过程是自动化的,没有人手操作,前中后台全链上流程,还能符合监管要求。这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突破。

Jay:太有意思了!再次感谢你,Luca!

#Web3 #Polim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