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美债市场的波动可谓牵动全球投资者的神经。关税政策落地后,美债收益率飙升——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10年期收益率触及4.5%,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传递出什么信号?更让人困惑的是,4月底,美债收益率突然回落,价格反弹,市场一片叫好声,仿佛“危机”已经过去。但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厘清基本逻辑:美债收益率和价格呈反向关系。当市场抛售美债,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收益率就会上升;而当避险情绪上升,市场争相买入,债券价格上涨,收益率则下降。
比如你手中持有一张票面利率5%、面值100美元的美债,如果市场突然“抛售潮”涌起,债券价格跌至98美元,那么你的到期收益率就从5%提高到约7.14%。反过来也是一样。
美债为何会被抛售?
理论上,在全球避险情绪升温的环境下,美债理应是“避风港”。但现实是,这轮美债抛售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
1️⃣ 基金基差交易爆仓:对冲基金利用国债现货与期货之间的价格差套利,一旦市场剧烈波动,杠杆资金面临强平,迅速抛售现货美债引发连锁反应,形成“踩踏式”暴跌。
2️⃣ 市场信心动摇:特朗普政府不断向美联储施压,要求降息,甚至威胁要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担忧。同时,关税政策加剧了滞胀风险,市场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前景出现质疑。
结果,美债收益率上升、价格下跌——而且这次不同寻常,美元和美股也同步下滑,这一幕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的“算盘”:美债是他的软肋
美债下跌不仅影响市场情绪,更直接冲击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收益率上涨后,美国新发国债的利息支出也水涨船高,债务压力骤增。按现在的债务规模来看,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特朗普政府很清楚,美债这个“底牌”必须稳住,否则整个金融体系都可能被拖垮。因此,从4月开始,我们看到了一连串“救市”动作:
暂停关税:4月9日,特朗普宣布暂缓对75个国家的“对等关税”,并将关税降至10%;
放宽对中国限制:4月12日,美方对部分中国产品(如智能手机、半导体)实施关税豁免;
释放谈判信号:4月22日,特朗普公开表态愿以“友好态度”与中方谈判,并暗示未来可能下调关税,同时表示“无意解雇”鲍威尔,安抚市场;
财政部长表态:4月28日,美国财长贝森特也放话“不希望中美贸易战升级”,平息市场恐慌。
与此同时,美联储高官也开始释放“6月降息”信号,为市场预期加了一把“温火”。
这些措施虽然短期内缓解了美债的抛售压力,但它们真的能长期稳住局势吗?
美债还能当“避风港”吗?
答案越来越清晰:美债的“无风险”光环正在褪色。
过去,美债一直是全球投资者心中的“避险神器”。但随着美国债务规模持续膨胀、财政赤字高企,以及美元信用透支,这一传统认知正在被颠覆。
美元信用流失:从2001年美元外汇储备占比72.7%,到2024年降至57.3%,美元的全球统治力已不复当年。特别是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储,引发全球对美元体系的深刻反思。
债务雪球滚大:美国债务已超36万亿美元,债务/GDP比重高达120%。据估算,如果利率维持在4.5%,到2026年,美国的债务利息支出将飙升至1.2万亿~1.3万亿美元,超过国防开支。
贸易循环被打破:传统的“商品—美元—美债”循环链条正在因为关税壁垒而遭到破坏,美元供给减少,美债的“买家”也在减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6年美元在全球外储中的占比可能跌破50%。美债不再是“无条件信任”的对象,黄金、非美货币等替代资产的吸引力正逐步上升。
美债会违约吗?
市场最担心的始终是“美债违约”的黑天鹅。这里可以明确一点:短期内,美国直接违约的概率极低。美国有多种“工具箱”来避免违约——从谈判、政策妥协,到强制降息、债务置换、甚至“印钞机”扩表,美联储和财政部都有招数应对。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手段大多只是延缓问题,而不是根治。比如:
债务置换:传闻中“海湖庄园协议”提到的将部分美债置换为100年期不可交易的零息债券,就是一种缓兵之计。
降息策略:虽然降息能压低短债成本,但长期美债在高赤字+高通胀预期下,未必跟随收益率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反向上涨。
扩表购债:美联储“兜底”虽然能短期救急,但这属于财政货币化,长期会透支央行公信力,推高通胀,变相“隐性违约”。
换句话说,美国虽然不会轻易让美债直接违约,但通过“货币贬值”来转嫁风险的概率极高——这就是所谓的“隐形违约”。
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 对于境内通过QDII基金或理财产品布局美债的投资者,汇率波动的风险较低,但需警惕美债价格本身的剧烈波动。特朗普政策、贸易战动态、美联储动向,这些都会成为美债的“情绪炸药”。
🔎 对于境外通过美元账户直接投资美债的投资者,则还需时刻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化。如果人民币升值,汇兑损失可能侵蚀收益,甚至倒挂。
一个理性建议是,随时借助智能工具跟踪风险变化。像Mlion.ai这类AI驱动的链上数据、市场动态、全球金融事件追踪工具,能够实时为投资者提供深度研判和风险提示,帮助在不确定环境中做出更理性决策。
最后总结
美债短期警报虽缓解,但深层次风险未解。美债市场的“安全港”神话正逐步瓦解,未来或许更剧烈的风暴还在酝酿中。对于投资者来说,关键在于做好风险管理,强化信息敏感度,避免被大局势反噬。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