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创业Web3,畅谈每周三!
《创业Web3.0》是曼昆律师事务所发起的中国Web3.0创业者访谈节目,每周三晚,我们会邀请行业大咖、一线机构、知名创业者等做客分享,希望通过正向发声、理性讨论、经验分享,助力中国Web3.0行业的合规发展。
随着Web3热潮席卷全球,区块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数字世界的格局。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赛道中,如何筛选优质项目?行业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创业Web3.0!》第三期以“Web3项目怎么选?”为主题,曼昆律所牛小静律师携手Coinfound联合创始人徐欧老师,带来一场深度对话。从Web3行业的演变脉络到项目选择的独家标准,再到对未来的大胆畅想,徐欧老师结合8年从业经验,为我们揭开Web3创业与投研的神秘面纱!
(音频转录文字记录经过ai处理,可能存在遗漏与错误。)
Q1:先请您介绍一下Coinfound,用关键词概括其核心价值?
徐欧:Coinfound的前身是个投研团队,最初我们就专注于研究加密项目。到2023年的时候,具体是23年春节后,我观察到行业变化特别快,觉得光做研究不够,得升级策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当时有个契机,我看到一个表单,记录了24-25年即将TGE(代币生成事件)的token列表,大概有40-50个项目,都是天王级的——融资背景强、团队优秀、概念扎实。这让我有点紧张,也有点危机感。因为行业还不够成熟,这么多token释放,会对流动性造成很大冲击。
那段时间还有个现象,像BTC Layer2这些赛道炒得火热,但我感觉技术上没啥新意,顶多是发新资产,没能真正改变行业,更别提什么“面向大众”的概念了。我觉得大陆地区需要有人站出来做点不一样的事,不是纯投资,而是正向宣传和引导用户,告诉他们该怎么学习、怎么了解这个行业。
从18年到24年这8年,我明显感觉到中国用户体量最大,资金规模也很庞大,但因为政策原因,误解特别深。很多人以为Web3就是骗局,还有不少资金盘、诈骗项目打着Web3旗号坑人。我们在这个行业待了这么多年,变相吃到了红利,就想站出来做点事。这是最朴素的想法。
后来,24年BTC和以太坊ETF通过那天,我觉得时机到了。全球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法忽视加密领域,我们得站在更高维度改善国内Web3生态,而且成功的几率很大。现在Coinfound整合了几个板块:
1. 媒体板块:我们跟重庆《商界》杂志合作,它是民营企业里唯一有刊号的正规出版单位,属于新闻集团。它旗下有个子公司叫《商界评论》,我们把它转型成以Web3为核心的纸质期刊,用正向的方式宣传行业。
2. 投研平台:我们整合了Web3Caff Research 。这个平台很多投研朋友应该不陌生,它整合了200多个行业专家——来自商业银行、证券、基金、VC、交易所的从业者,覆盖行业每个角落。Web3的学习资料太零散,很难找到完整、客观、成体系的内容,Web3Caff Research 填补了这块空白。但它自身影响力有限,我们整合进来,想放大它的价值。
3. 投研团队:我们有十几人的核心团队,有些是行业熟知的大V,研究深入,经历多,信任度很强。现在我们把全部精力投到Coinfound和下面的生态上。
4. 数据平台:专门为高校、政府、企业家开发,提供稳定币使用数据、交易量等,帮他们便捷接触和了解行业。比如稳定币体量多大?交易量多少?这些数据对他们研究很有用。
5. 研究院:跟西南政法大学合作,研究加密课题,把成果给到监管部门。他们很迫切想搞懂这个领域,但内部没人懂,只能找我们这样的团队提供研究和服务。比如,怎么定义加密货币?全球怎么看?用“加密货币”这词准不准?得通过严谨研究给个客观答案。还有稳定币数据、学术期刊翻译、白皮书解析,像比特币白皮书、以太坊黄皮书,我们得从0到1教他们,甚至把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保姆式服务,帮他们解决课题。
这些年我们积累了很多数据、经验和研究成果,现在想通过Coinfound把这些输出出去,影响行业底层。核心价值可以用三个词概括:专业、正向、连接——用专业研究正向引导用户,连接行业与监管。
牛小静:您聊到工作滔滔不绝,Coinfound真是多维度布局,既有技术深度,又有社会意义。我梳理一下,您从18年入行,23年春节后决定升级,现在要做正向引导,很有使命感。
徐欧:对,我们想从底层影响行业。能跟曼昆合作也是因为你们在Web3法律领域太强了,国内遇到法律问题,首选就是曼昆,没歧义。我觉得这也是个契机,我们跟曼昆的合作很深,能一起推动行业往前走。
Q2:聊聊Web3 News这个线下空间吧,平时怎么玩,大家能参与吗?
徐欧:我刚才漏了个板块,得补一下。我们还有个线下空间叫“Web3 News”。这个想法很简单,行业一直只存在于网上、手机里,看不见摸不着,信任靠微信群,太虚。我们想有个实实在在的地方,让大家感受到Web3。现在重庆有个场地,我们自己办公也用,每周搞一次交流会,不是硬核学习,就是坐下来聊聊。平时重庆的朋友会自发过来聚聚,很开放。
这想法源于17-20年的孤独感,除了同事,没人能聊,想学得飞深圳、上海、杭州。那会儿我想要深入学习行业,只能到处跑,找不到本地团队交流。我一直有执念,要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借着这个契机,我们在重庆建了这个空间,既是办公地,也是大家的“家”。
目前我们的精力主要在研究内容产出上,空间的运营和管理稍弱,毕竟研究需求量太大。但我们能保证每周在重庆场地搞一场交流会,比方说聊聊行业动态。平时也有很多重庆的朋友自发过来交流,很随意。我们想把网上那种open、开心的氛围搬到线下,有这种感觉。欢迎全国朋友来重庆坐坐,感受Web3的氛围!
牛小静:我17年入行,也觉得那会儿特别孤独。Web3 News太有温度了!平时有啥活动吗?大家能随时去吗?
徐欧:一开始就是想让大家公平地来了解行业,跟我们这些走在前面的面对面聊。当时很单纯,就是觉得要有这么个地方。现在每周在重庆场地搞一场交流会,不是让大家来硬学啥,就是坐下来聊聊行业动态,挺轻松的。平时重庆的朋友会自发过来,很随意。不过因为研究需求量大,我们精力有限,没太多时间照顾更多人。但空间很开放,像网上那种open、开心的感觉搬到线下。直播间有朋友说要过去,太好了!欢迎大家来玩,到了重庆找我,我带你们感受一下!
Q3:这几年国内Web3有哪些变化?有啥个人故事或深刻体感?
徐欧:我先聊我的经历吧。2018年入行时啥也不懂,从项目后端服务干起,运营、营销策划、活动策划、白皮书撰写、客户服务,全都做过。那会儿是18-19年,我给很多项目做服务,完全零基础。过程不太顺畅,因为在一个团队里,得满足团队需求。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我逐渐了解了行业,知道了啥是以太坊、比特币、密码学、加密技术。
19年我做了一个决定,转到矿企工作。因为那会儿重庆、成都这些地方的矿业发展特别迅猛,我之前的工作经验很契合,比如客户服务、营销策划啥的,都能用上。在矿企干了两年,大概19-21年,那段时间我闲暇时会深入研究BTC、以太坊,比18年时钻得更深。赶上以太坊从PoW转PoS的里程碑事件,我亲身经历了那波机会,简直是“才知道这叫“投研”。以太坊转PoS后,我就投身投研,从22年到现在,大部分精力都在观察和研究加密项目。
市面上几乎所有头部项目我们都研究过,有些发了token,有些没发。我们会先分类,再评估它在赛道里的重要性,后续跟进啥的。23年春节后,我觉得行业变化太快,得升级策略。现在Coinfound就是这么来的。
再说行业变化,我分几个阶段讲,对听直播的朋友可能更有帮助:
15-19年,DeFi Summer:核心玩法是借贷。以太坊ICO是个标志性事件,传统机构开始关注行业。那会儿BTC生态有点自嗨,真正出圈是ICO之后。机构通过Tether发稳定币,买入BTC、以太坊、Solana、BNB这些支柱资产,当时特别廉价。再抵押到Aave、Compound借贷,循环加杠杆,低风险赚5倍以上回报。有些投早期公司股权,像Aave、Compound,能赚百倍千倍。到20年,流动性撤出,很多资产回到原点。
监管周期,FTX倒闭:FTX占市场20-30%份额,触角遍及三分之一项目,但管理混乱,挪用资金,没审计。问题暴露后,监管介入,行业一度很痛苦,很多人在那波周期灰心丧气。24年BTC、以太坊ETF通过,又推向高潮,监管起了关键作用。
25年后的变革,RWA崛起:像Ondo(贝莱德支持)把美债上链,20亿规模已成型。机构回归用RWA,不再靠稳定币和DeFi,安全性更高。Ondo自己发了条链,验证者是贝莱德、富达这种大机构,玩法像当铺,抵押资产发新资产。但对普通人来说,机会窗口变小,波动性降低,挑战更大。
个人体感最深的,是早期孤独。17-20年,除了同事,没人能聊,想学得到处跑。后来在矿企赶上PoW转PoS,满地黄金的机会让我决定深钻投研。那种“必须搞明白”的倔劲儿,推着我走到现在。
牛小静:脉络很清晰,从ICO到监管,再到RWA,越来越跟传统金融绑定。“满地黄金”太形象了!有啥具体故事吗?
徐欧:具体故事的话,就是以太坊从PoW转PoS那会儿,我在矿企每天看市场变化,机会多到眼花缭乱。比如有些项目提前布局PoS生态,我们研究后跟进,回报特别高。那种兴奋感让我下定决心转投研。还有孤独感,17-20年找不到人聊,才有了Web3 News,想给重庆的朋友一个“家”。
Q4:选择Web3项目,您有哪些筛选标准?
徐欧:我在Coinfound主抓投研,核心是“投”和“研”。项目五花八门,造词能力强,新概念、新赛道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两类:资产(新代币)和应用(新功能),有些兼具两者。筛选有三个原则:
1. 安全第一:资金安全是底线,像DeFi项目,清算机制得清晰,不然风险太大。
2. 周期可控:周期太长不行,比如GameFi从19年炒到24年才落地,太慢,对这行业来说不现实。
3. 波动性强:没波动没意义,机会在波动里,得有足够大的上下空间。
具体评估,我们有个30多问题的框架:
项目做什么?架构怎样?赛道对手是谁?直接、间接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技术用哪条链?EVM还是Solana、BSC?团队背景如何?有无成功经验、加密背景?顾问团队赋能咋样?链上数据咋样?TPS、转账数、开发者数?路线图靠谱吗?叙事想象力大不大?赛道容量够不够?社区、市场、风险如何?......
第一步,数据得全且准,从公开网络收录,不能有偏差。第二步,按框架直给答案,哪怕不完美也得明确。团队评级1-5,4-5级的集中讨论,分工决策。比如有人负责数据,有人分析,有人跟进,最后汇总。这样拆开干,强度不高,更客观全面,跟市面上的投研逻辑不太一样。
牛小静:这么复杂,最小团队得几人?
徐欧:3人以下是小作坊,3人以上才叫团队。一个人干不了,太主观像盲猜。得分工协作才能保证客观性。
Q5:技术在项目里有多重要?像EOS那样的案例呢?
徐欧:我们用六维评估:技术、融资、合规、社群、运营、市场。技术排第一,没技术啥都白搭。EOS当年靠技术起家,ICO史上最大,号称“宇宙第一”,但团队后来放弃深耕,人性出了问题。技术是基础,团队执行是关键。如果团队理念偏了,或者圈钱后不干活,再好的技术也没用。
牛小静:直播间有位朋友总结关键点,“短快”、“风险与收益并存”、“信息准确”,对吗?
徐欧:对,利润和风险挂钩,信息得快且准。投研有十几步,每步做到8分以上,才有好结果。比如一个优质项目,等你知道时窗口期可能过了,得提前捕捉、评估、决策。没明确标准,但每环节尽量别犯大错。
Q6:想做投研的新人,学习路径和优秀特质是什么?
徐欧:我总结了学习路径有四步:
1. 入门:学会用钱包、交易所、区块链浏览器,像小学认字,得懂这些基础工具。
2. 进阶:研究BTC、以太坊、Solana的历史和技术逻辑,不用钻太深,懂运行和头部项目。比如以太坊有Lido再质押,就能类比Solana的Solayer,抓优质标的。没计算机背景也行,大致了解逻辑就够。
3. 选择:要么做投研找标的,要么用技能建项目,去大厂或海外。有些人研究完会有想法,想自己干。
4. 合规:25年得学法规,多地合规是趋势。比如业务或团队跨地区,得懂各地法律。不擅长就找曼昆律所帮忙,重庆这边律所多,但懂Web3的太少,曼昆是最好选择。
优秀特质需要能够持续学习,能坐住,耐得住枯燥。研究半年没结果也得坚持,这是稀缺品质。我带团队时常说,80%的人不懂BTC、以太坊底层,吃透这仨,你就超车了。比如BTC怎么运行?以太坊为啥有黄皮书?不懂这些,很难深入。
Q7:Web3解决了哪些社会痛点?未来价值在哪?
徐欧:离“造福大众”还有距离,但有些价值已显现。我前两天看到贝莱德创始人一句话,说要把投资市场向私人开放,让更多个体分享经济增长的财富。我很认可,反过来放在Web3,这事确实做到了:
1. 机会平等:普通人能早期参与优质项目。我文科生出身,没编程基础,硬啃白皮书,吃到红利,Web2很难这样。Web2是巨头盛宴,个人很难分羹。
2. 低成本高效率:加密金融体系成本低、速度快,满足基本需求。比如转账、借贷,比传统金融省钱省时。
3. 资产全球化:像RWA能让国内资产安全走向世界,避开外汇风险,可控又高效。未来大国博弈可能在这体现,咱们资产不比别人差,照着Ondo的玩法做,就能全球化。
跟Web2比,Web2是应用驱动,IPO九死一生。Web3把应用变资产的路径短,吃政策套利,早期爆发快。头部效应强,像Aave、Uni、Lido,一串代码几个人就能成顶流,信任难以撼动。Web3还有个优势,早期竞争对手少,不像Web2总有厉害对手冒出来。
牛小静:Web2是巨头盛宴,Web3让草根也能翻身。您是文科生,怎么啃白皮书的?
徐欧:没学过计算机,完全硬啃。一天看不懂就再看一天,还不懂就再看一天,实在不行就死皮赖脸问人。
Q8:对Web3未来的畅想是什么?
徐欧:我作为投研人员,不爱预测行情,只说已发生的事:
1. 基建升级:像Binance模糊CEX和DEX边界,商业逻辑在迭代。最近Binance有些新玩法,虽然还是交易所,但概念在模糊。
2. 机构回归:带着RWA回来,既是对手盘,也是合作方。以后可能是竞争中合作。
3. 监管清晰:能做啥不能做啥更明确,规则越来越明朗。
4. 人才涌入:高质量人才批量进入,行业标准会提高。
机遇和挑战并存,有人悲观觉得不好玩了,有人乐观觉得更正规了,看个人判断。我觉得草莽阶段在结束,精英人才的筛选会更严格。
牛小静:上周我跟Talentverse的猎头聊,他们也说需要大量优秀年轻人。
Q9:最后分享一句主观洞察吧,越主观越好!
徐欧:我从小就倔,周围人都说我犟。比如语文阅读理解非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这是我的人生信条: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行业里打脸常有,但得靠全面数据、深入研究、团队支持才敢说这话。这股劲儿让我走到现在。
牛小静:太有个性了!我倒是常觉得自己错了,跟您互补。这种个性的观念会不会有陷入死循环的时候?
徐欧:肯定有打脸,尤其这行业,主观判断容易翻车。但证明自己对,不是瞎倔。数据全不全?研究深不深?经验够不够?团队帮不帮?这些做好,我才敢说对。不是落地一刻就定死,得背后下苦功。
创业不易,但你的故事一定很酷!
欢迎加入曼昆“创业Web3栏目”,一起为中国Web3注入真实而鲜活的力量。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