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玩家”、“大玩家”、加密的信用周期看这个周期可能的大机遇是什么?
最近的一次谈话,似乎揭示着加密的信用周期问题,一些思考和随想,与大家分享。
名字我就不点了,免得断人财路,况且跟一堆烂桃子比,它又不差。毕竟跟他们创始人也比较熟了,所以聊得也很坦诚
几十亿美金估值的所谓大公链却没有几个真实活跃用户,全靠自己刷数据支撑着空架子。上所拉盘构建金融筹码价值,把自己变成赌场里的一个赌厅是获得维系团队开支的主要手段。我以最大的善意去猜测他们不是为了割韭菜,只是为了活着,或者说的好听点,是苟着等待机会,或,慢性死亡。
币圈现在获得信任的门槛在变高,链上的机制本身虽然从来都是是可信的,但是加密生态的建设却因为主体兑现能力缺失兑现度越来越低而变得越发的不可信。
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一个趋势,就是更高级别的信用主体,是那些传统世界里面本身信用级别就很高的公司、机构甚至是国家为可信单位,来主导构建生态。链上作为一个透明可信机制反过来对于这些信用主体进行约束,对抗不透明,防止作恶。
有人会质疑,这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国进民退”的味道?看起来这样的话,去中心化在退步,中心化在加强。其实我觉得并非如此,两者并非二元对立关系。
超级信用主体优势在于,他们可以基于自身的中心化信用来对其承诺的生态建设来负责,因为这个部分本来就没有办法去中心化的,除非可以不用人的介入部分。而机制和规则一旦形成,它应当同步就进行规则链上化,对其自身形成制约,这个过程是去中心化对整体共识完成保障的。
权力最终是由去中心化的整体共识机制来赋予的,赋予的过程当然需要一个合理的共识过程。其实类似于国会授权监督,政府执行,只不过这个国会是链上机制,比国会议员靠谱。其实是把高信用中心主体被纳入到了去中心化的机制网络中。
普通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会被挤压吗?在当前这个阶段,我觉得不会,其实或许甚至会从中得到好处。至少要比现在的情况更好,实现web3总福利更高,帕累托更优。现在的情况是,实际上低等级信用主体,假借高等级授权(链上不可篡改的去中心化共识机制)获得了高信用评级叙事,但本质上却无法兑现生态建设承诺(PPT割韭菜,走人)。
变成了菜鸡互啄,信用泛滥,相互倾轧,对韭菜竭泽而渔,进而导致web3信用体系崩塌,形成所谓的“互不接盘”。这反而构成加密信用全球进一步扩张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之前可以,现在这个上层建筑却出问题了呢?最早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形成的技术壁垒能够捕获足够的利润和大共识,大共识和高利润主体本身进而也构成了较强信用等级和违约成本约束。赚到大钱了就都惜命爱名声了。
但是随着技术扩散,好的一方面看是创业门槛降低,产业繁荣,进入的主体数量迅速扩大,市场繁荣活跃。然而对于能发行货币的金融市场信用主体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好事,门槛降低,加密项目更难获得大共识和高利润,违约成本也大幅下降,本身信用也普遍下降。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可能需要所谓的真正的“大玩家”来用他们的本身的高等级信用来重塑目前“礼崩乐坏”的市场,重新凝聚破碎的共识,并且真实交付生态,把获取高信用的门槛和标准重新建立,建立多层次的信用和价格体系,重新塑造大共识。
这似乎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做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就是:
萧条时需要相对集权,集中力量办大事,修复社会主体信用,凯恩斯主义一些,得罗斯福上。繁荣期,技术扩散期,就会更加自由主义一些,奥地利学派上,里根主义来,信用扩张期,个体繁荣,然后浪过头,次贷危机,信用体系崩溃。周而复始,螺旋发展。
币圈的历史还很短,但是人性的经济金融历史已经很长了,链上的共识机制克服了人性的部分弱点,剩余的链下的人性部分是仍然需要正视。我们对加密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也必须面对加密周期发展的现实。特别是没有所谓宏观调控的市场里,人性之下过热与萧条的周期运行得非常地纯粹和流畅。
这样的周期轮动,在传统的宏观经济中很常见,正确地判断和找到参与的方式,也能获得巨大利润,比方说索罗斯等一众对冲基金就是佼佼者。特别是接下来如果是高信用主体重新主导大共识的逐步凝聚形成过程,会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可能又将是一次币圈早年大周期轮动级别的巨大机遇,这可能是这个周期的潜在大机会。
当然周期轮转,而BTC向前。BTC是不可能回去那个价格了,比特币是那条行业周期向上发展大幅波动函数的趋势线。在加密的这个小宇宙里——超脱六道外,不在轮回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