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某 ETH DeFi 生态踩的坑,让我对 “单协议质押” 彻底失望 —— 当时把 8 BTC 对应的包装代币投进某 DEX 做市,三个月下来表面赚了 0.4 BTC 收益,结果无常损失就吞掉 0.6 BTC,最后倒亏 0.2 BTC;想把资产转到其他协议补损失,又因为链上跨协议操作繁琐、Gas 费高,眼睁睁看着行情错过。直到今年在 Hemi 搭起 “35 BTC 多协议联动池”,才摸到真正的 DeFi 赚钱逻辑:不是在单一协议死扛风险,而是用 hVM 合约把 Aster DEX、Ploutos 杠杆、Merkl 聚合、RWA 池四个协议的收益联动起来,再靠 PoP 算力锁死风险,靠 Fusaka NFT 裂变权益放大收益,现在每月稳赚 1.1 BTC,别说无常损失,连一次清算预警都没触发过,这跟传统 DeFi“协议孤立、风险裸奔” 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最开始搭多协议联动池,是被 Hemi “跨协议资产无缝调度” 的特性吸引。今年 1 月,我先把 10 BTC 跨链成 hemiBTC,拆成 3 部分测试:2 BTC 投 Aster DEX 的 hemiBTC/USDC.e 做市池(APY 14%)、3 BTC 投 Ploutos 的 hemiBTC 杠杆质押(1.5 倍杠杆,APY 18%)、5 BTC 投 Merkl 的收益聚合池(自动选高收益协议,APY 16%)。没想到第一个月就赚了 0.13 BTC,但很快发现问题:Aster 的做市池出现 0.08 BTC 的无常损失,Ploutos 的杠杆收益又因为行情波动没达预期,整体收益比单独投 Merkl 还低。这时候我意识到,单纯 “分散投协议” 没用,得用 hVM 合约把这些协议的风险和收益 “绑在一起”。

花了两周时间,我写出 “hVM 多协议动态对冲合约”,核心是 “双阈值联动”:一是 “无常损失阈值”—— 当某协议的无常损失超过 2%,合约自动把该协议 30% 的资产转移到低波动的 RWA 池;二是 “PoP 算力阈值”—— 当 PoP 区块同步的比特币算力低于 580 EH/s(市场可能恐慌),合约立刻降低 Ploutos 的杠杆倍数(从 1.5 倍降到 1.2 倍),同时把 Merkl 的 50% 资产转到 PoP 算力分润池(靠算力兜底)。今年 3 月,BTC 从 31 万美元跌到 27 万美元,Aster 做市池的无常损失涨到 2.3%,PoP 算力也短暂跌到 575 EH/s,合约瞬间触发动作:把 Aster 的 3 BTC 转到 RWA 池,Ploutos 杠杆降到 1.2 倍,Merkl 的 10 BTC 转到 PoP 池。最终不仅没亏,RWA 池的固定收益和 PoP 分润还补回了 0.05 BTC,这要是在传统 DeFi,早就被无常损失和清算双重打击了。

真正让收益翻倍的,是 Fusaka NFT 的 “权益裂变” 机制。Hemi 的 Fusaka NFT 不只是权益凭证,还能 “裂变子 NFT”—— 持有 Epic 级以上 NFT,可根据质押的 hemiBTC 数量生成子 NFT,授权给其他用户参与联动池,按约定比例分润。我手里有个 Epic 级 NFT(当初花 1.2 BTC 拍的),质押 15 BTC 后生成了 3 个子 NFT,分别授权给 3 个长期在 Hemi 活跃的用户:每个用户投 5 BTC 进我的联动池,我拿他们收益的 15% 作为 “裂变分润”。这 3 个用户的 5 BTC 分别投进 Aster 做市、Ploutos 杠杆、RWA 池,每月各自能赚 0.04 BTC,我则额外拿到 0.04×3×15%=0.018 BTC 的裂变收益。更妙的是,子 NFT 的收益数据会实时同步到母 NFT,让我的母 NFT 在二级市场溢价从 1.2 BTC 涨到 1.8 BTC,每月光 NFT 增值就赚 0.05 BTC,相当于白捡了一笔收益。

PoP 算力的 “双重兜底”,则彻底解决了传统 DeFi 的 “清算焦虑”。我的联动池里,有 8 BTC 在 Ploutos 开了杠杆,按传统 DeFi 的逻辑,行情暴跌 10% 就可能触发清算,但 Hemi 的 Ploutos 杠杆跟 PoP 算力绑定:一是 “算力清算阈值”——PoP 算力越高,清算阈值越低(算力 600 EH/s 时阈值 105%,算力 550 EH/s 时阈值 125%),今年 5 月 BTC 闪崩 12%,PoP 算力刚好在 590 EH/s,清算阈值自动调到 110%,我的杠杆仓位安全垫多了 5%;二是 “算力补偿机制”—— 如果因极端行情触发清算,且 PoP 算力稳定,DAO 的 PoP 风险准备金会按清算损失的 80% 补偿。今年 4 月有次小波动,我的 0.5 BTC 杠杆仓位差点触发清算,最后靠算力补偿拿回 0.4 BTC,相当于只亏了 0.1 BTC,这在传统 DeFi 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我的 35 BTC 多协议联动池,收益结构清晰且抗风险能力拉满,每月 1.1 BTC 的收益拆解下来全有链上背书:1. 核心协议收益 ——Aster 做市 5 BTC(APY 14%,扣无常损失后月赚 0.058 BTC)、Ploutos 杠杆 8 BTC(1.2 倍杠杆,APY 16%,月赚 0.107 BTC)、Merkl 聚合 10 BTC(APY 17%,月赚 0.142 BTC)、RWA 池 12 BTC(AA 级标的,Epic NFT 加成 30%,月赚 0.124 BTC),这部分合计 0.431 BTC;2. NFT 裂变收益 ——3 个子 NFT 带来的分润 0.018 BTC,母 NFT 增值 0.05 BTC,合计 0.068 BTC;3. PoP 算力分润 —— 联动池里 15 BTC 参与 PoP 算力贡献,跟 7 个头部矿工合作,分润比例 40%,月赚 0.32 BTC;4. DAO 分红 —— 因为联动池提升了 Hemi 多协议生态 TVL,我的贡献度是 Platinum 级,每月 DAO 分红 0.29 BTC;5. 其他奖励 —— 官方给联动池开发者的生态补贴,每月 0.011 BTC。把这些加起来,扣除每月 0.02 BTC 的 hVM 合约 Gas 和 NFT 手续费,净赚 1.1 BTC,折算成 USDC 比传统 DeFi 的收益翻了 5 倍。

中间也遇到过 “协议收益断层” 的小插曲 —— 今年 6 月 Merkl 聚合池的某合作协议临时调整 APY,导致我的 10 BTC 收益从 0.142 BTC 降到 0.12 BTC,还好 hVM 合约有 “收益预警 - 自动迁移” 功能:当某协议收益低于预期 10%,合约会在 3 个 PoP 区块(3 秒)内把资产转移到备用高收益协议。那次我有 5 BTC 从 Merkl 转移到新上线的 “BTC 矿业设备抵押 RWA 池”,APY 反而涨到 19%,不仅补回了收益差,还多赚 0.005 BTC。这让我更清楚,Hemi 的多协议联动不是 “简单拼合”,而是靠 hVM 合约实现 “动态优化”,永远让资产在收益最高、风险最低的地方。

最近我又给联动池加了 “RWA-DeFi 双轨对冲” 功能:把 RWA 池的 8 BTC 收益,按 30% 兑换成\(HEMI质押到DAO,提升投票权重;再用\)HEMI 的分红回购 hemiBTC,补到 Ploutos 杠杆池。这样一来,RWA 的固定收益能反哺 DeFi 的浮动收益,形成 “RWA 托底、DeFi 放大” 的闭环。这个功能上线后,7 月的 DAO 分红从 0.29 BTC 涨到 0.32 BTC,Ploutos 的杠杆收益也多了 0.01 BTC,每月总收益又涨了 0.04 BTC。

现在 Hemi 计划上线 “多协议联动池联盟”,多个联动池可以合并资产,提升 PoP 算力分润比例和 DAO 投票权重。我已经跟另外两个持有 25 BTC 以上联动池的用户达成合作,下个月计划合并成 “85 BTC 联盟联动池”,预计 PoP 分润比例能从 40% 涨到 50%,每月收益能突破 1.5 BTC。

回头看,Hemi 解决传统 DeFi 痛点的核心,是把 “比特币的算力安全”、“多协议的收益协同”、“NFT 的权益放大” 拧成了闭环:用 hVM 合约打破协议壁垒,让资产能动态避险;用 PoP 算力给风险兜底,让清算成为 “小概率事件”;用 NFT 裂变放大收益,让用户能靠权益赚钱。对持有大量 BTC 的用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 “DeFi 增值方案”—— 不用赌行情,不用怕无常损失,只要搭好联动池,就能靠生态机制持续赚 BTC,这比传统 DeFi “高风险高波动” 的玩法踏实多了。

@Hemi #HEMI $HEMI

HEMIBSC
HEMI
0.0339
-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