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吹捧为“人人都能挖金变现”的边玩边赚(P2E)模式,如今已经陷入深重困境。

自 2025 年第一季度以来,Web3 游戏融资锐减七成以上,不少明星项目相继停摆,玩家活跃度随之大幅下滑。

这场危机暴露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游戏的回报和波动性代币捆绑在一起,所有人都被迫成为投机者,每一次更新都可能引发一轮市场动荡。

这种模式把游戏的乐趣和真金白银挂钩,把可持续性寄托在永远有新玩家进场的幻想上。一旦代币失去上涨动力,整个体系就会迅速崩塌。

如今,Web3 游戏行业正面临一场清醒时刻,逐步转向一种更强调资产实用性和长期留存的模式,即 Play-to-Own(P2O)。目前 P2O 还没有统一的中文翻译,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游玩至拥有”。


投机从来都不是游戏的核心

有人可能还在坚持,P2E 可以为新兴市场提供机会,或者认为代币激励是拉新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惜的是,数据早已讲明了事实。

P2E 建立在高通胀代币的“击鼓传花”逻辑上。开发者不断铸造代币发放奖励,希望通过新增玩家去消化卖盘压力。

短期来看,这确实能带来表面的繁荣:用户数量增长,代币价格飞涨。然而,只要代币涨势稍有停滞,抛售就会立刻上演。根据最近一份报告显示,2025 年 4 月的每日游戏相关活跃钱包数已跌至全年最低,仅剩 480 万个,环比下降 10%。

这不是短期波动,而是一种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很多 P2E 项目的后期玩家都发现,收益远低于预期,参与意愿随之减退。随着玩家们的流失,流动性逐渐枯竭,代币价值一路下跌,开发团队也失去了关键的收入来源。恶性循环往复,直到玩家和资金都消耗殆尽。

放在传统网络游戏里,没有人会把游戏币当作理财产品来看待。如果真变成这样,绝大多数玩家既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波动性,游戏体验也会因此被彻底破坏。


先拥有,再谈价值和收益

相比之下,P2O 提供了一条更健康的道路:让游戏与代币发行脱钩。它不再用空投奖励支撑虚高的经济,而是把道具、皮肤、装备视作有限供应的资产,玩家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流通。

这些物品是真正稀缺的数字藏品,价值来源于它们在游戏中的实用性和审美,而不是无止境的代币奖励。

很多行业预测也印证了这个方向。预计到 2034 年,NFT 游戏产业将保持近 25% 的年复合增长率,这份需求更多来自“拥有感”,而不是纯粹投机。

在传统游戏里,玩家早就愿意为稀有物品付费。区块链不过是让这种价值变得更透明、更可信、也能跨平台流转。

要让 P2O 模式真正落地,前提是扎实的设计和优质的体验。开发者必须创造足够有吸引力的玩法,让“拥有”本身变得有意义。道具、地块和装饰品等游戏物品应当限量发行,供应机制需要透明且克制,这样才能避免 P2E 最头疼的通胀问题。

有人担心二级市场会催生过度炒作,但只要交易的价值来自文化或审美,而不是依赖无限制的代币发行,这样的买卖其实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就和现实中的收藏品交易类似。

此外,合理的销毁机制也必不可少,把部分资产逐步回收,维持供需平衡。所有权不等于放任通胀,反而需要更主动的管理。


从“空投幻想”到“玩家经济”

很多人都注意到,Web3 游戏的失败率极高。市面上有超过 90% 的 GameFi 项目已经停服,有些甚至 TGE 不到半年,价格就从高点跌去 95%,最后悄无声息。

绝大多数 P2E 游戏走的都是一条老路:先承诺赚钱,再想办法补上玩法。结果代币成了主角,乐趣退居二线,留给玩家的只是一地鸡毛。

不过,也有少数项目开始探索新的方向:减少代币排放,强化有限供应的资产体系和下沉机制。即便在整体资金紧张的环境下,这些项目的钱包活跃度依然在稳步提升。

以我们的游戏 Seraph 为例,排除 TGE 前几天价格的剧烈波动,我们的原生代币 $SERAPH 价格基本保持在 0.15 至 0.20 美元区间,走势相对平稳。到目前为止,Seraph 已经稳定运营了三个赛季,累计发放的代币奖励接近 1000 万枚,总价值约近 200 万美元。可以说,这套模式正在验证我们所坚持的方向是可行的,也证明了前文提到的核心理念并非只是理论。


P2O 不是万能药,但比旧路靠谱

P2E 曾被寄予“彻底颠覆游戏业”的期待,但现实只带来一波短暂繁荣。

如今,连一些当初最耀眼的明星项目都在默默转向固定供应经济和更深入的玩法循环。这足以说明,“先挖再卖”的老模式很难支撑长远发展。

那些依旧执着于高排放奖励的项目,接下来很可能继续萎缩,尤其是在用户增长放缓、资本愈发审慎的背景下。

相反,把经济建立在“拥有权”而不是“开采权”基础上的游戏,或许能熬过寒冬,迎来真正的春天。

区块链游戏不缺更多的空投和噱头,它缺的是更好玩的游戏、更健康的经济系统,以及一种即使没有收益,玩家也愿意留下的理由。


$SERAPH #GameFi #链游 #GameFi板块信号 #Web3游戏 #游戏板块